下载此文档

高中人教物理专题2.2 受力分析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练】解析版(1).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物理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6页1.42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高中人教物理专题2.2 受力分析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练】解析版(1).docx
文档介绍:
专题2.2 受力分析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练】
目录
一.练经典题型 1
二、练创新情景 6
三.练规范解答 14
一.练经典题型
1.如图所示,物体A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能静止在斜面上,关于A受力的个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一定受两个力作用 B.A一定受四个力作用
C.A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D.A受两个力或者四个力作用
【答案】:D
【解析】:若拉力F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则物体与斜面没有相互作用力,所以物体就只受到两个力作用;若拉力F小于物体的重力,则斜面对物体产生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故物体应受到四个力作用.
2.(2021·河北定州模拟)如图,一不可伸长的光滑轻绳,其左端固定于O点,右端跨过位于O′点的固定光滑轴悬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OO′段水平,长度为L,绳子上套一可沿绳滑动的轻环.现在轻环上悬挂一钩码,平衡后,物体上升L,则钩码的质量为 (  )
A.M         B.M
C.M D.M
【答案】:D
【解析】:重新平衡后,绳子形状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知:环两边绳子的夹角为60°,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0°,则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环两边绳子拉力的合力为Mg,根据平衡条件,则钩码的质量为M,故选项D正确.
3.(多选)如图所示,固定斜面上有一光滑小球,与一竖直轻弹簧P和一平行斜面的轻弹簧Q连接着,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小球所受力的个数可能的是(  )
A.1 B.2
C.3 D.4
【答案】BCD 
【解析】设小球质量为m,若FP=mg,则小球只受拉力FP和重力mg两个力作用;若FP<mg,则小球受拉力FP、重力mg、支持力FN和弹簧Q的弹力FQ四个力作用;若FP=0,则小球要保持静止,应受FN、FQ和mg三个力作用,故小球受力个数不可能为1。A错误,B、C、D正确。
4.(2020·天津南开中学月考)如图所示,固定的斜面上叠放着A、B两木块,木块A与B的接触面水平,水平力F作用于木块A,使木块A、B保持静止,且F≠0。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B可能受到3个或4个力作用
B.斜面对木块B的摩擦力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C.A对B的摩擦力可能为零
D.A、B整体不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答案】B
【解析】对B受力分析,木块B受重力、A对B的压力、A对B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斜面对B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斜面对B可能有静摩擦力(当A对B向左的静摩擦力平行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木块A对B的压力与木块B重力的合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平衡时,斜面对B没有静摩擦力)作用,故B受4个力或者5个力作用,故A错误;当A对B向左的静摩擦力平行斜面方向的分力大于木块A对B的压力与木块B重力的合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时,木块B有上滑趋势,此时木块B受到平行斜面向下的静摩擦力,故B正确;对木块A受力分析,受水平力、重力、B对A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B对A的静摩擦力与水平力
F平衡,根据牛顿第三定律,A对B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为F,故C错误;对A、B整体受力分析,受重力、斜面对整体的支持力、水平力,可能有静摩擦力(当推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A、B整体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平衡时,斜面对A、B整体的静摩擦力为零),所以A、B整体可能受三个力作用,故D错误。
5.(2020·吉林省实验中学模拟)如图所示,物块A和滑环B用绕过光滑定滑轮的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滑环B套在与竖直方向成θ=37°的粗细均匀的固定杆上,连接滑环B的绳与杆垂直并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滑环B恰好不能下滑,滑环和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设滑环和杆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物块A和滑环B的质量之比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对A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有T=mAg,对B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有mBgcos θ=f,T=N+mBgsin θ,由题可知,滑环B恰好不能下滑,则所受的静摩擦力沿杆向上且达到最大值,有f=μN,联立解得=,故A正确,B、C、D错误。
6.(2021·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一诊)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光滑圆环,顶端D点处固定一定滑轮(大小忽略),圆环两侧套着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小球A、B,两小球用轻绳绕过定滑轮相连,并处于静止状态,A、B连线过圆心O点,且与右侧绳的夹角为θ。则A、B两小球的质量之比为(  )
A.tan θ B. C. D.si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