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人教物理选修3-2 第十章 第1讲.doc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物理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2页1.51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高中人教物理选修3-2 第十章 第1讲.doc
文档介绍:
[高考导航]
考点内容
要求
高考(全国卷)三年命题情况对照分析
2016
2017
2018
命题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

卷Ⅰ·T24:电磁感应中的力、电综合
卷Ⅱ·T20:转动切割和电路综合
T24:电磁感应中的力、电综合
卷Ⅲ·T25:电磁感应中的力、电综合
卷Ⅰ·T18:电磁感应现象与阻尼
卷Ⅱ·T20: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t图象
卷Ⅲ·T15:楞次定律、安培定则
卷Ⅰ·T17: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T19:安培定则、楞次定律
卷Ⅱ·T18:i-t图象、楞次定律
卷Ⅲ·T20:i-t图象、右手螺旋定则、楞次定律
1.从题型看,多是选择题,也有计算题,难度中等或较难。
2.从考查内容看,集中在楞次定律的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与力学、能量、电路、图象的综合应用。
磁通量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 涡流

第1讲 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
知识排查
磁通量
1.磁通量
(1)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
(2)公式:Φ=BS(B⊥S);单位:韦伯(Wb)。
(3)矢标性: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
2.磁通量的变化量:ΔΦ=Φ2-Φ1。
3.磁通量的变化率(磁通量变化的快慢):磁通量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与线圈的匝数无关。
电磁感应现象
1.电磁感应现象
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导体回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的现象。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闭合导体回路;(2)磁通量发生变化。
感应电流的方向
图1
1.楞次定律
(1)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适用范围:一切电磁感应现象。
2.右手定则
(1)内容:如图1,伸开右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拇指指向导线运动的方向,这时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2)适用情况: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小题速练
1.思考判断
(1)闭合电路内只要有磁通量,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
(2)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和线圈的匝数无关。(  )
(3)电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就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
(4)当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一定产生感应电流。(  )
(5)由楞次定律知,感应电流的磁场一定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
答案 (1)× (2)√ (3)× (4)× (5)×
2.如图2所示,一圆形金属线圈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匀强磁场垂直桌面竖直向下,过线圈上A点作切线OO′,OO′与线圈在同一平面上。在线圈以OO′为轴翻转180°的过程中,线圈中电流流向 (  )
图2
A.始终为A→B→C→A
B.始终为A→C→B→A
C.先为A→C→B→A,再为A→B→C→A
D.先为A→B→C→A,再为A→C→B→A
解析 在线圈以OO′为轴翻转0~9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正面向里的磁通量逐渐减小,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方向为A→B→C→A;线圈以OO′为轴翻转90°~18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反面向里的磁通量逐渐增加,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方向仍然为A→B→C→A,A正确。
答案 A
 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判断
1.常见的产生感应电流的三种情况
2.判断磁通量是否变化的方法
(1)根据公式Φ=BS(B⊥S)判断。
(2)根据穿过平面的磁感线的条数是否变化判断。
【例1】 如图3所示,一个金属圆环水平放置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若要使圆环中产生如箭头所示方向的瞬时感应电流,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图3
A.使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大
B.使圆环绕水平轴ab如图转动30°
C.使圆环绕水平轴cd如图转动30°
D.保持圆环水平并使其绕过圆心的竖直轴转动
解析 原磁场的方向向上,圆环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竖直向下,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根据楞次定律,说明圆环磁通量在增大。使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大,穿过圆环的磁通量增大,A项正确;使圆环绕水平轴ab或cd转动30°,圆环在中性面上的投影面积减小,磁通量减小,只会产生与图示方向反向的感应电流,B、C项错误;保持圆环水平并使其绕过圆心的竖直轴转动,圆环仍与磁场垂直,磁通量不变,不会产生感应电流,D项错误。
答案 A
1.(2017·江苏单科,1)如图4所示,两个单匝线圈a、b的半径分别为r和2r。圆形匀强磁场B的边缘恰好与a线圈重合,则穿过a、b两线圈的磁通量之比为(  )
图4
A.1∶1    B.1∶2
C.1∶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