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整合.doc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4页210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整合.doc
文档介绍:
一、中国历史上政体演变与社会基层治理
1.中国历史上不同政体的演变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君主专制,人民毫无权利可言,一切机构的设置都围绕以皇权为核心的家族式政治体制。
(2)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西方的议会政党政治,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虽然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但是享有民主的仍是少数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这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社会基层治理
(1)总论:在我国,基层一词通常指设在最低一级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底层。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首先发育于城市。中共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范畴。
(2)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国家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管理职工,通过街居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从而实现了对城市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和整合,达到了稳定社会和巩固政权的目的。但是,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之后,单位制逐渐被打破,单位管理模式趋于失效。街居制也由于基层社会的巨大变化而面临很多的现实难题,在管理上陷入困境。因此,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社区制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要求,它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将在未来对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3)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
乡绅治理:乡绅是一个与科举制有密切联系的阶层。传统上,乡绅是联系官与民的中介。晚清时期,随着外来力量的入侵,科举制面临重大压力,乡绅阶层也在艰难维系着他们独特的社会地位。
在1983年以前,我国农村的政治模式是人民公社模式,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模式,是党政不分、政社合一的模式,是以行政手段指挥生产、以经济组织形式代替政权组织形式的模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经济体制的这一变化要求政治体制与之相适应,不能再沿用“人民公社”的模式来管理,需要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来代替。1983年在农村重新恢复了乡政府,召开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即恢复乡镇政权建制
,198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并于1987年开始试行,逐步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从而用“乡政村治”的政治模式代替了人民公社模式。
“新乡绅治理”模式:“富人治村”是乡村治理模式转换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是乡村社会对村级组织弱化的自主适应和应对,并且对基层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点练****1】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