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
1.桃花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人不希望这里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被外界人破坏。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武陵渔人的行踪作为叙事线索。
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
3.后人把这个故事浓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现在的意思又是什么?
世外桃源。现在意思:不受外界影响的美好地方,或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也表现了作者憧憬和向往生活环境美好、百姓生活安宁、社会风尚淳朴的美好地方。
短文:陋室铭
1.作者运用“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目的是什么?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其作用是什么?
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引孔子的话作结,具有雄辩的力量,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省。
2.作者认为自己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环境雅;交友雅;情趣雅;志向雅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甘于淡泊的生活态度,以及努力保持高尚品德的愿望。
短文:爱莲说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描写?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照应上文那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三方面: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
照应“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表达作者对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2.本文采用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象征隐居避世的人。莲象征品行高尚的贤德君子。
赞颂莲寄予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保持高洁品格和坚贞节操的思想感情。
3.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具有哪些美好品质?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
二十三 核舟记
1.为了说明核舟所雕刻的人物各具情态,课文运用了那些人物描写方法?作者细致描画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写苏轼:动作、神态描写。写佛印:外貌、动作描写。写肘子:动作、神态描写。
细致描写人物是为了表现雕刻技艺的高超精湛。
2.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地、突出地说明了核舟体积小但是雕刻的内容丰富的特点,进一步说明雕刻者的技艺精湛。
3.本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
说明顺序:先船舱后船头船尾,再到船背。
理由:船舱体积大、醒目,功能重要,是一艘船的主要部分。先说船舱再说船头船尾,先说主要部分再说次要部分,这样的说明顺序更有条理。
4.该工艺品雕刻技艺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回答。
表现在体积小、内容多、构思巧、技艺精。(即,内容丰富、细节精微、人物逼真、构思巧妙)
二十四 大道之行也
1.给文章分段分层,并概括大意。
课文分三段。①对大同社会做纲领性的说明;②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③总括大同社会的社会现象。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大道之行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