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部编版八年级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doc


初中 八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4页36 KB

手机浏览
1/4

手机浏览
下载此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部编版八年级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doc
文档介绍: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制定日期
课型
教读引领课
课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主备人
执教人
使用时间
学****内容
【教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图书】
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三、教学过程
一、梳理文学常识,感知文体特征
1.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二、积累重点字词
方法指导: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三、抓住关键语句,筛选文章信息
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法自由阅读,自主解决以下问题。
(注:圈点,就是读书时,用一套自己规定的符号,在书页上划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层次段落,点出疑难之处等等。批注,即批语注释,是指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在段落层次前写大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加简评等等。)
个人修订
方法指导: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4、理清课文结构
5.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7.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请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问题共探讨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
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