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docx


初中 八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4页36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八下语文期末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七)(含答案)
一.《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安求其能千里也(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中表达的中心思想。
5.你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二.《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志怪者也(     ) (2)其翼若垂天之云  (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4)去以六月息者也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鹏鸟从北海迁往南海凭借什么?野马、尘埃的运动凭借什么?写野马和尘埃的作用是什么?
三.《核舟记》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两膝相比者  比: (2)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3)大可二寸  可: (4)二人对酌于中  酌: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C.佛印绝类弥勒  沿溯阻绝 D.篷、桅、橹舵咸具  各具情态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
5.【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
四.《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