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河南省新乡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测试九年级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1-13题。(共12分)
文本一
正视传统文化
①从上古时代的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到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从唐代三教并行,到明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出了无穷的智慧和非凡的生命力。但由于历史缘故,自近代以来,西学盛行,传统文化却日渐式微,如今中国全面迈向新时代,作为一国基石的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去正视和发扬。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继往开来。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继承,更要与现代文明碰撞融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故宫博物院曾经推出过各种文物复制品作为文创产品向人们推广,但因没有创造力等因素销量凄凉;而近年来随着优秀的设计团队进驻,开发的产品充满创意的同时,也变得接地气,如“朝球耳机”“宫门书包”等皆受人群追捧,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创意的融合下也可以重现生机。因此要在继承的同时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方可开辟新的道路。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科学扬弃。传统文化作为巨大的精神宝库,在存放奇珍异室的同时,也不免落下了旧时代的灰垢——糟粕。“孝”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是需要大力弘扬,“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广为人知。但其中“郭巨埋儿”放到现代却不禁让人不寒而栗。不仅如此,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类似“女德”等错误观念,若在继承的过程中不加以分辨势必会与现代的思想观念发生冲突,从而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因此,我们要秉持着科学扬弃的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以文化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当前教育市场可谓是掀起了“国学热”的浪潮,各种收费不菲的国学班层出不穷,同时部分师资良秀不齐,仅仅是仿照古代的仪式上课。而学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刚刚还在背诵《弟子规》的孩子,转眼就对父母的关心嗤之以鼻。国学中蕴含的谦卑、礼让,与现实中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唏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相关教学活动并没有将精髓传授给孩子。真正的国学教育是“有教无类”、以人为本的。只有坚持以文化人,才能真正地发扬传统文化。
⑤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来来,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根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坚持继往开来的原则,科学扬弃的理念,以文化人的方式,正确地认识和发扬传统文化,方能使民族国家在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
(作者:寂若安年。有削改)
文本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个“血脉”就是“中”文化;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上古华夏先民运用“中”文化创建的氏族“中央邦国”,即”中国”。
“中”,是河南人的口头禅,也是上古中州位置的象征。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还有着特殊的历史丈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中国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象形世界观,也是中国人在建设民族家园方面的创世实践观。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不知“中”者大有人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地、建都地失传的结果;是中国优秀传统丈化断裂的结果。
(选白韩鹏(“中”是华夏民族的思想灵魂和创世根基》)
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发展到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盛行,传统文化日渐衰弱。
B.文本一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好的创意才能带来产品销量的上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C.河南是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样地,“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断层。
D.文本一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正视和发扬,接着论述了如何发扬传统文化,最后提出正确认识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E.发展河南旅游业,实行文旅融合,要着眼于我们河南的经济转型,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地、建都地已经失传就不要再人造景点。
12.下面这幅漫画的寓意和文本一的哪一段观点吻合?请说明理由。(4分)
11.B E(选对一项得2分,共4分)
12.漫画的寓意和文本一的第③段观点吻合。漫画上穿着厚底靴的人拿着不合适的衣服,坚持认为“祖师爷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