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论证要合理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1.驳论文写作思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
2.驳论文写作方法:
例文一:
例 文
简 析
驳“近墨者黑”
有言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我们暂且不论,那么“近墨者”一定会“黑”吗?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对此大都表示赞同,但环境是不是对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呢?如果认为“近墨者黑”的话,那显然是把环境的影响当成了首要因素,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
我之所以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是因为环境是外因,而起决定作用的应当是内因。近墨者不黑的例子有很多。在革命战争时期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黑”了吗?他们不是“近墨”,而是完全融在“墨”里了,但他们仍能坚守自己高尚的革命情操,在艰苦、恶劣、危险的条件下为革命做贡献。周敦颐在他的名篇《爱莲说》中赞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不正是近墨却不“黑”者的画像吗?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存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养。莲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能秉持自我的纯洁特性。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自惭。“近朱”当然好,“近墨”也不必担心。虽然我们周围的环境纷繁复杂,但只要我们拥有一双辨别是非的慧眼,加强自控能力和自身修养,就能修炼出“出淤泥而不染”的本领,甚至开创出一片良好的“小气候”。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都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时,“近墨者黑”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开头引用俗语,并提出疑问,激发读者思考
→抓住“近墨者黑”作为突破口进行批驳,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近墨者未必黑
→列举革命前辈的事迹,引用周敦颐的名言,驳斥了“近墨者黑”的观点
→探根究源,引入深层次的剖析
→照应上文,提出希望
【名师点评】
1.结构清晰。文章先树靶子:近墨者黑。接着,从正面立论:近墨者未必黑。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论点,探究根源。最后照应上文,提出希望:都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时,就不存在“近墨者黑”了。
2.论据充分。本文列举革命前辈近墨“不黑”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并引用俗语、周敦颐的名言等作为道理论据。论据充分,准确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例文二:
例 文
简 析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在好的环境里,人就会学好;若在坏的环境里,人就会变坏。它
→摆:摆出大多数人的观点
强调了外因对人的熏陶、铸造作用。这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出一辙。对此,许多人也是深信不疑。
的确,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我们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孟母之所以三迁,正是因为考虑到外在环境对孟子成才的影响。
然而,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能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那些近“墨”即“黑”者,之所以变黑,关键在于其自身意志力的不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