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世说新语》
体裁:(志人小说)笔记小说
作者:刘义庆
成书时间:大约公元439年至440年
主要人物:王或、刘伶、秘康、谢多、管宁等
文学地位:中国古代志人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提纲
1.识记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了解《世说新语》各篇章记述的主要人物事透,会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及品质。
3.精读重点篇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归纳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作家作品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任豫州刺史要判州刺史事是宋武帝 刘格之弟刘道怜之子,被封为南通公,后过继给叙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他去世后,被朝延追赠为司空,道号康王。他一生简素寡欲,爱好文学,编篆了《典叙》《集林》《宜验记》《后汉书》《击明录》《徐州先资传》《江左名士传》和《宋临川王义庆集》等多种著作,这些书大都已经亡佚了。他的生平事迹 在《宋书》和《南史》本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世说新语》是南朝末临川王刘义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则。原名《世说》,后为与汉代刘向所著《世说》(已亡佚)相区别,故又名《世说新书》,此书经北末晏殊整理删定后,便通称为《世说新语》,此名一直流传至今。《世说新语》 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内容涉及政治、思想、道德、文 学、哲学、美学等方面,包罗万象,是研究魏晋文化的重要资料。
《世说新语》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运的彩响,而仿照此书体例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典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内容解读
德行第一
《世说新语》共三十六篇、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所调的“孔门四科”。《论语。先进):“德行:颜洲、闵子骞 、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孔子数千弟子中,佼佼者分占这四课之冠。从汉代开始,这四科就一直作为考察和品评士人的重要准则、所以,就有了“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后汉书・郑玄传》)的说法。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郑玄注《周礼、地官、师氏》日:“徳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其内容不外乎儒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仁信智札等道德规范。
本篇共有四十七则,有至孝至慈的故事,如王悦“事亲尽色养之孝”、王绥为“试守孝子”、郗鉴吐哺:有品行高尚的故事,如庾亮不卖的卢、阮裕焚车;有廉洁自律的故事,如殷仲堪“食常五碗盘”。这些故事生动而感人,说明魏晋时期虽处乱世,但人们对德行的重要性,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言语第二
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论语・阳货》:“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但也强调口才辞令的重要性,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 为?”(《论语·子路》)所以言语也成为“孔门四科”之一。孔子的弟子中不乏善于辞令者,《孟子・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至魏晋时期玄风盛行,士人们喜谈玄析理,清谈也成为魏晋风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言语”受到空前的重视。士人们追求语言的简约清新、警辟机敏,崇尚只言片语即有绵深之意味。言语不仅是品评士人才华高低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士人跻身名流的重要手段。
本篇共有一百零八则,连珠妙语,生动地展现了魏晋士人敏捷的才思和机智的风度。
政事第三
政事,指政治事务,“孔门四科”之一。士子们要兼济天下,从政为官是必由之道,所以,处理政务的 能力是士大夫所不可或缺的。为政之法,因时而异,但为政之道,则亘古不变。勤政爱民、正己树人、知人善任、以德化民,体现这些为政准则的故事,在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屡见不鲜,如陈寔“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山涛“举无失才”、陶侃“勤于事”、桓温“耻以威刑肃物”等。
本篇共有二十六则,展现了一大批魏晋政治家们的施政风范。
文学第四
文学,“孔门四科”之一,原指礼乐制度,后泛指学术。魏晋时期是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 个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阶段。士人们贬默刻板的经学,崇尚老庄哲学,热衷于谈虚胜、辨玄理,清谈之风大盛,遂有所谓“正始之音”。当时,学术思想趋于活跃,文坛呈现出一派清新自由的景象,各种掌故轶事也是精彩纷呈,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如,“郑玄家奴婢皆读书”、王导叹“正始之音,正当尔耳”、于法开与支公争名、康僧渊“一往参诣”、曹植“七步中作诗”等。
英音本篇共有一百零四则,展现了魏晋学术的盛况,也为后世研究晋学术思想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