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6份打包).zip


初中 九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6页8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3、文学常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但《大学》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4、主旨
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自然科学?
论点:作者旨在倡导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写作手法
(1)、道理论证——讲道理(对“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首先得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然后总结实验的三个特点: ①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②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需要具体细致地计划; ③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目标的选定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最后,连用两个“为什么”的句子作结,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事实论证——摆事实:
①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反面) 
②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正面) 
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反面) 
④作者在美国大学学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反面)
(3)、对比论证的作用: 对比鲜明,突出强调了作者的观点。
6、结构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7、字词及应用: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丁肇( zhào )中 埋没( mó ) 没(méi)有
B、彷徨(páng)(huáng) 中庸(yōng) 测量(liáng)
C、相濡( rú )以沫 儒( rǔ )家 孺( rú )子
D、华裔( yì ) 论(lún)语 议论(lùn)
2.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劳民伤财 叹为观止 恻隐之心 不假思索
B、事必恭亲 人才倍出 修身齐家 改弦更章
C、绿草如荫 源远流长 格物致知 各行其是
D、优柔寡断 袖手旁观 无理漫骂 蜂涌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