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 订 线
第24课《出师表》复****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 1.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 今义:
4.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5.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2. 《出师表》的作者是 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 的一种文体。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 、 。
4. 作者指出汉兴隆、后汉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5. 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6. 《出师表》情真意切,是诸葛亮耿耿忠心的忠实写照。陆游曾称赞它道:“ ,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2.“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中的领导地位。请摘录选文中的句子来形容***同志当时的处境。
3.诸葛亮自叙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试分析他的用意。
4.结合《三国演义》,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后出师表(节选)
先帝虑汉、贼①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②,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③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④。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⑤。令贼适疲于西⑥,又务于东⑦,兵法乘劳⑧,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
[注]①贼:指曹魏。蜀以继承汉的正统自居,所以称曹魏为贼。 ②偏安:偏居于一个角落。指蜀汉当时偏居在四川一地。③思惟:考虑。 ④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意思是说行军艰苦,不能按时进食。 ⑤非计:决策不正确。 ⑥今贼适疲于西:指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祁山伐魏。 ⑦又务于东:指建兴六年曹休攻吴,被吴将陆逊大败于石亭,魏词军东下。 ⑧乘劳:乘敌人疲劳的时候。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先帝虑汉、贼不两立( )
(2)以先帝之明( )
(3)固知臣伐贼( )
(4)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
2.翻译下列句子。
(1)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译文:
(2)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译文:
3.为完成先帝的遗愿,诸葛亮是怎样做的?与课文中哪些内容相似?
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