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同步练****题2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笑”:
“长息”: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
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7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9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0、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和艰巨性:
11、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1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并归纳中心意思。
14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15赏析: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17.“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18.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答案: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
4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5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6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