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第9课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word版,习题 答案).zip


初中 九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4页2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9课 《鱼我所欲也》练****题
★【原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 )
②死亦我所恶( )
③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蹴尔而与之( )
⑥乞人不屑也( )
⑦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
2.根据语境,解释句中的多义词。
①得
二者不可得兼( )
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②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③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④为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乡为身死而不( )
⑤于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⑥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呼尔而与之( )
3.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4.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乡为身死而不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请用“/”符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一 箪 食 一 豆 羹 得 之 则 生 弗 得 则 死
6.翻译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①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 所恶有甚于死”,主要通过 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 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②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 论证,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8.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说说它是如何提出的?
10.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11.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来证明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证明,并作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1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13.古人历来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请结合本文,谈谈在现实生活中,你应该怎样做到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第9课 《鱼我所欲也》练****题
★【参考答案】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②死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