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第二章物态变化基础巩固(2)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山明水浄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2.气温太高,小谦同学在教室地面洒水来让教室变得凉快。其中包含的物理道理是( )
A.液化放热 B.凝华放热 C.汽化吸热 D.升华吸热
3.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将湿手放在干手器下吹干
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D.将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产生大量水雾,这属于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B.舞台烟雾常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产生,形成的“白气”是二氧化碳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冬天北方农村玻璃窗户上经常出现美丽的“冰花”,这是屋外温度过低导致玻璃窗户外侧水蒸气凝华而成
D.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这是为了将器材消毒
5.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
(1)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2)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3)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4)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1)(2) B.(2)(3) C.(3)(4) D.(1)(4)
6.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物质的初温是40℃
C.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D.加热分钟时物质的温度是48℃
3
2
7.在图中,甲容器内盛有水,乙容器内盛有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发现乙容器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乙容器内盛的液体是( )
物质
沸点
酒精
78℃
水
100℃
煤油
150℃
A.酒精或水 B.水 C.煤油 D.酒精
8.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以下诗句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露的形成过程要吸收热量
C.“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与雪的形成过程都要放出热量
9.周末,小华在家中烧开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太少了,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冷水(锅盖一直打开)。下面最能大致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水温随着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3
4
B.水沸腾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教室内洒水感觉凉爽是利用了水蒸发吸热
11.冬季常吃的火锅中经常加入“冻豆腐”,原本光滑细嫩的鲜豆腐,经过冷冻和解冻,豆腐中形成了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是因为豆腐中的水(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汽化,后凝华 C.先凝固,后熔化 D.先凝固,后升华
12.今年入夏以来,我市持续严重干旱,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多次人工降雨,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其中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属于(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升华
13.如图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它是由长颈玻璃瓶倒插在液体槽里构成的。当外界温度改变时,可由玻璃管中的液面高低来标记温度。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玻璃管中的液面升高 B.它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C.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玻璃管内液面降低
二、填空题
1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信息可以知道:这种物质是一种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加热至第6min时,物质的状态为______。
15.2020年,冻雨把长春市变成了童话里的“水晶城”,一场极寒天气造成部分城市巨大的经济损失。雪灾造成大量电线,电杆被积冰压断倒塌,其“元凶”主要是冻雨。冻雨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