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级上册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梳理脉络。
2.抓住“背影”,分析父亲人物形象。
3. 知人论世,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地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思念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对不同情境下父亲的“背影”作了笔墨酣畅的细致描写。《背影》无论是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
【提问】请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
明确:思念背影(1段)——回忆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和离去的影,2~6段)——重现背影(7段)
【提问】请分析四次流泪分别是为什么而流泪?
第一处:“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对祖母去世的伤心,对家里变故的担忧。
第二处:“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的泪。
第三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第二处流泪的延续——牵挂和担忧之泪。(想到了父亲的命运多舛,想到了父亲渺茫的前程,于是百感交集地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
第四处:“我读到此,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怀念的泪,牵挂的泪。
三、重点分析,总结特色
【提问】联系全文,父亲为什么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种打扮?
明确:①因为“祖母死了”,父亲在穿孝;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因为生活拮据、家境惨淡。
【提问】买橘子一段是如何刻画父爱的?【明确如下】
1.细致刻画写父爱:
①动作描写,极力表现父亲买橘的艰难,表现深沉的父爱。
“蹒跚地走到铁路边”:父亲在平地上走路尚且“蹒跚”,更何况在月台上爬上爬下。(行走艰难)
“慢慢探身下去”:“探”,说明站台离铁道很高,父亲先试探着放下一条腿,然后趴在站台边沿慢慢放下另一条腿。(小心谨慎)
“用手攀着上面”:一个“攀”字,说明对面的站台比父亲的身体高,需要向上伸出双臂,用双手扒住站台的边缘。
“两脚再向上缩”:一个“缩”字,说明父亲整个身体的重量靠两臂拉着,并向上悬起来,和引体向上差不多。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向左微倾”说明父亲在努力使自己的右腿先搭上站台,然后整个身体贴着地面爬上去。
②语言描写:对儿子放心不下,流露深沉父爱。
先对“我”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很明显,父亲是在担心儿子一路上是否安全,儿子来信让他放下心来。特别是这句话的结尾用“!”号,说明父亲是用上扬的语气突出“来信”二字,告诫儿子务必给他写信,再次让我们看到父亲对儿子放心不下。
即将离开时,父亲“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写出了父亲不希望“我”送他,让“我”赶紧回到车厢照看好自己的行李,以免行李丢失。
2.层层铺垫凸父爱:琐屑的小事的层层铺垫,使下文写父亲在各种艰难的处境下仍然为儿子买橘子才显得真实可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