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教案
第22课:《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2. 理解选文的内容和观点。
3. 引导学生背诵选文内容。
教学过程
选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政治观)
一、导入新课
【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思想:与民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
2.仁政思想: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先养民,再教民。
3.性善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荀子认为“性恶论”,主要后天的道德修养)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动荡,各国相互攻伐,人民生活痛苦。面对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他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者”,才能一统天下。他到处游说,希望封建统治者实行“王道”,施行“仁政”。
二、整体感知,理解分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析】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分析】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攻城为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而另一方则“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这是结果,说明攻方失败。
为什么呢?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最终失败,是因为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所以“天时不如地利”。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分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守城为例,“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所以,“地利不如人和”。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析】“故曰”承接上文内容进一步论述。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中心论点。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国家的威严也不是靠锋利的兵器。所以,闭关锁国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