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 1 页(共 8 页)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
本试卷考核范围:部编版九上第一至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
一、书写(5 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5 分)
二、积累(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 分)
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 ) 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 )、凝重。如《刈草的孩子》,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割草孩子的( ) 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给文中括号处选择合适的汉字。( )(1 分)
A.练 B.链
给文中加点字“衬”选择正确的读音。( )(1 分)
B.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分)
清( ) ( ) 小
古诗词名句填空。(10 分)
走进诗歌的世界,就是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鸡声茅店月,(1) ”, 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情景交融,含蓄有致,让人感受到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在清冷的月夜中,身处离乱的诗人愁思绵绵中有着沉重的焦虑:“(2) ,无家问死生”;当刘禹锡从蜀地归来,我们从他借用典故的诗句“(3) , ” 中,体味到他对世态的变迁、人事生疏的深深怅惘;在仕途遇挫,欲一展抱负而不得的困境中,李白借自然景象表达他英雄失路的悲愤:“(4) , ”[《行路难》( 其一)] ;其后的韩愈,忠而获罪, 非罪远谪,满怀郁愤感伤写下了“(5)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李白的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身处坎坷,苏轼借自然之景来比拟人生遭遇,让我们感受到了他豁达的胸襟:“(6) , ”(《水调歌头》)。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平时积累,按要求答题。(6 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的加点词。(4 分)
越( ) 乃( ) 制( ) 属( ) (2)下面关于“谪”的文化文学常识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谪”指的是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滕子京、范仲淹。
“谪”与“迁”的概念是一样的。如韩愈左迁蓝关,就是被贬谪到潮州去。C.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在被贬谪时,在文学创作上收获最丰。如柳宗元、杜甫。D.有很多人们熟知的诗人,都有过被贬谪的经历。如李白,就因之被称为“谪仙人”。
三、阅读(57 分)
(一)名著阅读。(7 分)
阅读下面表格,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按要求答题。(4 分) 表格一:
《艾青诗选
》
初期的创作(1937 年以前)
忧郁和悲哀的笼罩: (1) 《芦笛》
主题:爱国主义中心意象: (4)
中期的创作(1937 年—1978 年)
希望与理想的追求:
《向太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