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安徽省巢湖市部编版高一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zip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8页15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巢湖市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是150分钟。总分150分。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紫微山王乔洞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洞里的石刻佛像是利用自然壁面雕刻的。从王乔洞周围的地理环境看,当时雕刻佛像,不仅考虑了天然峭壁与幽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特点,还注意到依山面水与自然溶和一体。王乔洞相传是西周灵王太子晋炼丹得道的地方,《列仙传》记:“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也,好吹笙,作凤凰鸣。”《巢县志》记:“王乔洞在紫微山中。”其实王乔洞一开始叫紫微洞,现存洞内的宋代绍圣二年题记有“居巢紫微洞天”可以为证。由于王子乔的名气很大,后人于是把紫微洞改名为王乔洞了。
王乔洞中的石刻佛像为浮雕。由于石灰岩钟乳发育较快,所以一些佛像的表面已蒙上了一层钟乳石。洞室的底部比较平坦,洞的两侧壁上雕刻佛象,多集中在洞口附近。成排雕刻,佛像都比较小。现存佛像和动物石刻约520尊,仅有一个观音形姿完整,其余佛像都被凿去头部,但佛像身体其余部位保存完整,依然可见生动的造形:有的双手合拢盘膝而坐,有的身体端正双手下垂,也有的一手抚摸踡曲的膝部。这批佛像的创造年代在文献和碑刻中没有明确记载,只能根据佛像的造型与残存碑刻和地方志书来加以探索。《江南通志》:“紫微观在金庭山下,遗址犹存,宋末迁入城。”隋以前没有紫微观,王乔洞佛像的出现与紫微观的建造有很大关系,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纷纷建寺、雕刻佛像,在紫微观出现之前,王乔洞中是不会突然出现佛像的。现存佛像也呈现出隋以后的雕刻风格,观音像丰满圆润;武士像身穿铠甲,形象威严;观音像下的莲花座和云气纹都是隋唐盛行的风格。所以王乔洞佛像出现时间应在隋代以后。
王乔洞现存佛像为什么会出现“凿佛头”现象呢?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毁佛事件,周武帝和唐武宗时期都曾灭过佛,毁去寺院,僧众还俗,而象王乔洞的佛像被凿去头部的现象却是不多见的。宋太祖为了获得南方士族的支持,采取了保护佛教的措施。在统治阶级大力提倡的时候,王乔洞是不可能被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所破坏的。因此佛头被凿只能是宋以后发生的事情,联系到紫微观宋末从此迁走的事实,可以确认王乔洞佛像的出现与紫微观的出现有密切关系,佛像的被破坏与紫微观的迁移也有相当大的关系。明崇祯时进士叶世彦曾描写过王乔洞的荒凉败落:“断壁莓苔冷,冲寒又此登,泉枯深见石,刹古寂无僧。”说明自从紫微观迁走以后,曾经盛行一时的王乔洞石刻逐渐为人忽视而开始破损。
综上,佛头被凿的时间应定在宋末到明初,明朝刚刚建立之时,是不可能发生大规模毁佛事件的,明太祖朱元璋自己就是和尚出身。至于“巢县志”关于刘伯温“凿佛头”的传说,可能就是因为凿佛头的时间距离明初不久,便把反佛附会到刘伯温的身上,致使这一事件增添了传奇色彩。
(节选自《巢湖风物志·王乔洞石窟探索》)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王乔洞“石刻佛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乔洞石刻佛像是利用自然壁面雕刻,雕刻时考虑了天然峭壁、景色幽静优美、依山面水等方面因素。
B.王乔洞一些石刻佛像表面蒙上了一层钟乳石,是石灰岩钟乳发育较快的原因。这些石刻佛像为浮雕。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