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zip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4页1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课时3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30分钟 100分)
基础
达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素养
突破
思维发展与提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之方法:
①通读文本,确定信息区间;
②全面筛选信息,提炼信息;
③梳理信息,整合信息。
题组一 基础通关(20分)
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0分)(  )
A.近年来,湖南省抢抓大数据时代机遇,发挥独特资源优势,把大数据产业作为湖南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B.大沥镇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龙狮运动名镇”等美誉,中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便出生在这里。
C.胡床是东汉时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人们把它从西域带入中原,它并非现代概念的卧具,而是类似折叠椅的坐具。
D.根据调查,不少“网红”餐饮店在走红后,快速扩张,甚至超负荷经营,质量把控面临不小挑战。
题组二 悦读时间(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
王景烁
吴向荣和他的团队住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白天头顶烈日,拎着铁锹,背上树苗出门,晚上回到仅有床、桌椅的屋子凑合休息,每天相互陪伴的只有7个人。
就是这7个人,造起了长20公里的防沙治沙灌木锁边林,将企图越过贺兰山脉的沙漠成功地拦截下来。
1997年,在日本留学的吴向荣带着日本友人大俊夫回到家乡阿拉善,正赶上当地最干旱的时期。他们走进牧区,看见羊群满山,却不见一丁点儿绿草,感慨良多。回到日本,他们成立了世界沙漠绿化协会NGO组织。
2003年,吴向荣本科毕业,回到家乡。他和他的团队直接住进了荒漠。第一批树苗到位后,他们从早到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天黑了,就在树旁边挖坑睡觉,一干就是几个月。
没水、没电,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跟不上,最初种植的小树,在纯粹“靠天吃饭”的方式下大量死亡。怎样种树才能最有效地治沙?吴向荣一直在思索。
阿拉善每年降雨量只有10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针对这种情况,吴向荣大胆地提出采用滴灌,当时团队的人都认为这“不可想象”。
“在有水井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滴灌。没有水井我们就用运水车加压,后来一试,果然可以。”采用滴灌后,浇完1000亩地,只要一个人花一周时间。而在过去,采用管道浇灌,即使团队全员上阵,一个月也浇不完1000亩地。
2005年,在给当地政府的报告中,他首次提出了“锁边”的概念——沿着沙漠的边缘植树,造起“绿色围墙”,抵抗沙漠肆意扩张。他们一年年地制定计划,在公路的周围造起一条细长的防护带。
吴向荣说:“我们不仅要种树,还要‘植心’。荒漠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荒漠化。”
2006年,吴向荣开始发动牧民种树。蒙古族牧民格日勒图一家最先被说服,与吴向荣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今,格日勒图家周围的200多亩地被绿色填满。其他的牧民也陆续加入志愿种树的行列。
不少日本志愿者期望实地走入这片沙漠。每年,吴向荣统计好日本志愿者的名单,再去镇上找当地的小学,凑够对子建立“认领”关系,让这些日本志愿者能够短暂进入小学生家中同吃同住,再和小学生一起到基地体验植树。
迄今为止,阿拉善治沙项目共动员了8000多名中小学生、近5000名志愿者参与环保教育宣传活动。
年复一年驻守在沙漠,吴向荣不担心生活单调,只担心留不住人。在阿拉善,公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