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EZ3
冋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AC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约最初是指在乡村社会为了端正民风、敦风化俗、安定社会秩序而自发订立的乡规民 约,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以教化为目的的忠层社会的组织形式,并与保甲、社学、社仓等形 式结合,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教化与有效管理
根据现有资料进行考察.乡约滥觞于北宋的吕大钧。他的《吕氏乡约》建立了以儒家伦 理精神为核心并倡字乡村自我约束管理的道德教化体系,提出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 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纲目.勾画了儒家式的美好道德乡村。它不仅在道德规范上有所倡导, 也明确了道德惩罚的内容.如:
“犯义之过.其罚五百。不修之过及犯约之过.其罚一百。”正 如吕大钧所言:“乡人相约.勉为小善。”不难看出,乡约中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无不倡 导修身齐家、孝悌忠信,无不标举礼义廉耻、美化风俗,通过乡约的规范旨在劝人向善,从而 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
■■
乡约此后颇受社会的关注和推崇,如南宋朱熹就重新发掘了乡约的教化意义,还对《吕 氏乡约》作了必要的“增损”,阐扬了乡约的核心精神、组织制度等,使之无论作为规约还是组 织都因此更为明晰了。朱熹认为,修乡约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号召人们在乡 村真正实行,是为了“彼此交警
”和“教人善俗”。朱熹在修订中重点对“礼俗相交”部分作了 增补,根据长幼尊卑的顺序,列举了造请拜揖、请召送迎、庆吊赠遗等诸多礼节,各项礼仪的 规定都非常具体详实。可以看出,朱熹更加重视乡约的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作用,这也就强 化了乡约对社会风俗影响的功能。
到了明代,乡约的社会教化功能愈发受到重视,明代的乡约吸收了《吕氏乡约》的思想, 同时非常注重宣讲教化活动。各地纷纷以《吕氏乡约》为蓝本,进行宣讲活动。明太祖也非 常重视乡村社会教化,令行乡约,还有所谓“洪武六谕”的行世,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 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也成了明代教化的主要内容。明代的地方官也竭 力提倡乡约,并使之逐步发展为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成为扬善纠恶、教化人心、管理社 会的组织机构。明代不少名臣大儒都竭力推行乡约,如方孝孺、王阳明、吕坤、陆世仪等都做 出了很大贡献。王阳明制定和实践的《南赣乡约》就是明代乡约教化的典范之作。
传统的乡约制度融合乡约与保甲,使得两者真正合二为一的则自吕坤开始。吕坤指彳] 的《乡甲法》既继承了乡约制度的道德教化一面,又加入了保甲制度的组织力量,具有教民 和''治民”两种功用,用乡约劝善惩恶,用保甲缉奸弭盗。吕坤的乡甲约在乡治制度上是一个 创新,不仅体现在对乡约领袖的培训,更体现在构建了乡约和保甲合一的严密乡治组织。但 当时保甲、社学与乡约三者还是各自独立发挥作用,并没有形成体系。到明代黄佐推行泰泉 乡约才开始有意识地将保甲、社学、社仓和乡约一并推行。
在明清乡约文化推行中,传统的乡治理论也日益成熟完备,乡约和保甲、社学、社仓之间 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明末清初江南大儒陆世仪重视乡约教化.他崇尚“三代之治”, 认为传统乡约制度对乡约、保甲、社学和社仓这四者的关系还不清晰•意义还不明了,因而不 能达到理想的“三代之治"。他的《治乡三约》系统总结和厘清了四者关系,典型地体现了传 统乡治理论的体系化成果。
我国传统的乡约从最早由地方士绅发起.到绅士自办和官倡民办并行不悖,历经增损、 改良和不断完善成熟,有力推动了乡村教化、社会救助、治安维稳、文化传承等,在历史上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
材料二: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而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圏圏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 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有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彳艮 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 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