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08-0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
语文
一、阅读《浦东说书》完成1-5题,本大题共13分。
浦东说书
浦东说书又称沪书、农民书,因单手击打钹子又称钹子书、唱单片和敲刮子,是上海仅次于“滑稽”的大曲种,为极具乡土特色的地方曲艺。浦东说书起源于黄浦江以东包括川沙、南汇、奉贤在内的“浦东”。主要分布于川沙、南汇、奉贤、金山以及松江、青浦等市郊全境;除在上海老城厢演出外,也曾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 1932年浦东说书有两个行会组织:一个叫“大团开智社”,设在南汇县大团镇;一个叫“上海永裕社”,设在川沙县洋泾顺风茶园,全称为上海市永裕说书研究社。那时艺人占领浦东绝大部分茶园书场,浦西南市老城厢也有演出。抗战爆发后,组织全部散伙,从此一蹶不振。
浦东说书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解放前的演员多为农民、手工业者及城市贫民,艺人大多是半农半艺,农忙种田,农闲在农村集镇的茶馆演出说书糊口,每逢庙会、节庆时演出频繁,日夜两场演出熙来攘往,门庭若市,余音绕梁。艺人以浦东方言表演,一般为单人坐唱,演员拿钹子,身着长衫,演出开始用竹筷敲钹子唱四句诗或词,再唱开篇,后说长篇正本,在长篇时开头也是唱一段,长篇以说为主,时有穿插唱。敲钹子打出许多花样,以渲染气氛,给人美感。钹子声的轻重缓急都是为了表达书中人物思想、感情、动作的停顿和转换。曲调节奏明快,朗朗如诉,有长调、慢调、急调、哭调等。1949年以后,形式也趋多样,出现了双档、多个档、小组唱和表演唱。演出时演员左手持钹,右手持一根筷子或竹签,称之为“鼓签”或“击心”。用竹签敲击小钹,打出各种不同的节奏。演出前,艺人还常敲击钹子表演击钹技巧,用以吸引观众及静场,称之为“钹子闹场”。“闹场”,以敲击钹子不同部位而产生的音响与左手拇指和食指抵、按钹子产生的不同音色,以及打击钹子快慢而产生的节奏变化来进行组合,可产生十余种不同的技法,用以烘托气氛,调节气息。唱书行腔为上下两句,腔似吟诵。表唱一般用本嗓,演花旦时用假嗓唱,落腔末字有个明显的唱腔特征,即东乡调的,西乡调的,两者正好成为上四度的转调关系。说表时常用醒木、扇子、手帕等道具辅助表演。评话只说不唱,说表用浦东和上海方言为主。演员起角色可讲各地方言,武打场面有程式动作,演员表演角色跳进跳出等。书目大多是以讲史、侠义、公案及灵怪为主要内容,解放前每场演出要三个多小时。传统书目有:《三看御妹》、《施公案》、《明清三剑侠》等。
浦东说书是浦东本土文化的主力军,目前专业演唱浦东说书的已不多见,但在浦东说书的发源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还常以群唱、表演唱等形式出现在业余曲艺演出中。1975年和1976年创作并演出《养猪阿奶》、《卖鸡》两次参加全国曲艺调演的曹路镇,近期还见到单人击钹演唱浦东说书的原生态形式。北蔡镇近期还举办了浦东说书研讨会,演出了一台传统节目会书,为这一濒危曲种的传承进行了探索。
1、浦东说书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是 ,一般先唱后说,说中穿插唱。解放后形式趋于多样化,出现了
等。(2分)
2、“钹子闹场”的作用是 。(2分)
3、下列关于浦东说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2分)
A、浦东说书起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