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广东省部分学校部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2页36 KB

手机浏览
1/12

手机浏览
下载此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广东省部分学校部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广东省部分学校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
广东省化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
我来不共***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注】①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②***客:刘向《列仙传·萧史》中记载萧史为春秋时人,善***,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后升天仙去。苏轼《赤壁赋》亦有:“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中的“秋渺渺”“荻纷纷”“乌鹊寒声”等描写内容可以推测出,诗人登临赤壁的时候恰逢深秋时节。
B.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这两句诗详细描写了赤壁之战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开篇即气势逼人。
C.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两句表明,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对火烧赤壁予以高度褒扬。
D. 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追忆赤壁之战后引出眼前的赤壁之景,追忆中展开历史故事与眼前之景融合。
16. 尾联所用的典故“乌鹊”出自教材中哪位诗人的哪篇***诗文?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2. 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3.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客思”起笔,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 一、二句写了春日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C. 第三句用了一个“倾”字,写出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
D. 王安石的诗对语言锤炼十分讲究,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14. 此诗为王安石在寒食节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南唐 李煜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像东流。
【注】①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李煜命歌伎作乐唱新词《虞美人》,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用牵机药置于酒中,毒死了李煜。本词是他的绝命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出现多次,这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承受。
C. “朱颜”一词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生活的象征。
D. 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具体的本体“愁”,接着以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1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