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郴州市 2020 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 。试题卷共 10 页 , 有四道大题 , 共 23 道小
题 ,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 自 己的姓名 、 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 指定位置上 , 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和科 目。
3 、考生作答时 ,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 , 在本试题卷上 答题无效 。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 、考试结束后 , 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 并交回。
(命题人:张中生 王红 陈少飞 廖小平 审题人:廖小平 郑际泉 刘瑞兰)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 一 )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小题 ,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5 题 。
材料一 :
从基层上看去 ,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 说乡下人土气 ,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 因为在 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 地 ,种地的人搬不动地 ,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 , 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 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 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 而是以住在一 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 国 乡 土社区的 单位是村落 ,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 ,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 以说 , 乡 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在区域 间接触少 , 生活隔离 ,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 一 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 一 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 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 个"熟悉"的社会 ,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 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 句里的****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 ,"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 一 个熟悉的社会中 ,我们会得到从 心 所欲而不逾规矩的 自 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 自 由不同 。规矩是****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 是从心 。 乡 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 而是发生于对 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 思索时的可靠性 。 (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材料二 :
随着 80 后及 90 后成为劳动力迁移主力军 ,他们沿袭着上一代农民的离土、出村 ,但是 , 大多数人却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 , 即便回村的农民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也发生重大变化。
"农二代"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变化 , 正在引发乡村的 一 场历史转型 ,农民与土地的粘度 发生变化 , 乡村的人地关系 、农地权利 、农业经营制度 、农业发展方式 、村庄演化 、城乡关 系 等方方面面呈现新的特征 ,标志着 一 个与"乡土中国 "不同的"城乡中国"的到来 ,这 一 阶段 呈现出新的表征 。
他们保留着农民身份 ,但已不再务农 。农二代差不多进入劳动年龄就开始离开家乡 ,他 们的初次外出务工平均年龄为 21.7 岁 , 与农业和土地的关系疏离 ,每年平均在外时间达 9 个月 , 不像他们的上 一 辈那样农忙时回家打理农事 ,他们之中 87.3%的人没有从事过任何 农业生产劳动 ,平均每年花费在农业活动的时间仅 0.7 个月 。
由于人口迁移 ,尤其是代际变化 ,农业劳动机会成本上升 ,农业发展模式发生历史性转 折 。一是传统均质小农异质化 。二是在农业投入上机械替代劳动 。三是农地经营制度变迁 。 四是农业发展动能发生变化 。2003 年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 ,其增速远远超过土地 生产率 。五是农业功能与形态发生变化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增长极其迅速 。
(选自刘守英的《"城乡中国"正在取代"乡土中国"》)
材料三 :
尽管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潮下, 乡村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