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姓名:
考生号:_.— 一—
河南名校联盟
2020—2021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本试卷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 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 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族”不仅仅是以血缘、地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更为重要的是以文化的共 同体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巨大的文化差异使人们可以区分“我族”和 「'他族” “民族认同是一种心理活动,在民族认同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族群成员通过对本民族 文化的认知和感受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因此,可以说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和 天然边界,是体现民族认同的一个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民族的认同感总会在特定的民族 文化上得到表现,留下或隐或显的印记
民族认同的文化联结来自原生性要素的纽带,如****俗、血缘、祖源、语言等的共同性,除 此之外,宗教、服饰、建筑等所有外显的文化要素都可以作为人群互相区别的标志.这种认 同的因素,在中国古代可能表现得更为直接或明显“
人类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后,服饰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日用生活品一服饰除用来遮 蔽和保护身体外,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就是瑟会标志功能 《驹支不屈于晋》所载“我 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是中国古代对一个群体的不同认识 通过 一个人的服饰,可以大致看出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等<《春秋繁露》 载:“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礼记-大传》载: “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中 国封建社会中,服饰强烈地反映着等级、名分的差别,社会成员都必须依照自己的等级身份 来穿戴,衣、帽、鞋、袜、装饰品等,无一不在形制、质料、图案花纹及色彩上有严格的区分,不' 能僭越
也正因为服饰有如此多的功能,所以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服饰,每逢改朝换代,首先便 要“易服色”,以宣示新朝的建立及正统性,让“服色”的政治意义首先服务于新王朝的合法 性,在运用“改正朔、易服色”来说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时对之进行了种种改易,正朔、服色的 影响最终仅作为一种仪式性的政治名分而存在:帝王通过“改正朔、易服色、别衣服”,可以 使臣民意识到改朝换代,促使其认同的转变,达到取得天下正统的目的一
不仅如此,服饰也时常是民族边界的一个标志“冕麻衣冠,在现代人看来,也许只是外 在装束,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民族风格,或者在正式场合中作为身份标志,并没有什么太严重 的意义“但在古代东亚,冕旅,衣冠却是“承认”和“认同”的象征,不仅涉及民族(华夷),而且 涉及国家(王朝),甚至呈现文明与野蛮(文化):,传统儒家学说所形塑出来的政治制度和观 念世界,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