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考试(一)
语 文 试 题 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韧性城市”不是个新词,早几年就在国际学术圈中被普遍提及。什么是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承受灾难险情时,能够从容应对,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日前,“十四五”规划中,“韧性城市”的字眼首次出现,一时间在行业内引起热议。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城市韧性的差距就一目了然了。如何让城市提高应对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能力,值得相关部门警醒和关注。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打”得一些城市措手不及,也让一些人猝不及防。不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城市迅速调整防疫防控策略,扭转了疫情局势。城市恢复正常运行,复工复产,直至第三季度GDP增速“转负为正”。可以说,我国城市的韧性空间是非常大的。然而,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格局必然有所改变,对于城市领导者而言,不得不说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
近些年,我国城镇化发展高歌猛进,成绩斐然。可以看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丰富不少,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指数也节节升高。城镇化发展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前提是安全与健康,是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是城市产生发展的初心与使命。“安全是1,其余是0”。只有安全排在了城市发展第一位,其他发展成果才有价值和意义。如果忽略了韧性城市这一重点指标,城市发展成果就面临“贬值”的风险。
早在2017年6月,中国地震局就提出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提到了关于韧性城市的建设计划。这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第一次在国家层面获得肯定。饶是如此,一些城市应对各类突发险情的能力依然捉襟见肘。
究其原因,一些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建设而建设,缺乏运营和治理的理念,重建设、轻运营,重硬件、轻软件的思路需要扭转。
可见,增强城市“免疫力”,需要苦练“内功”,需要相关部门聚焦于城市内涵式发展。无论如何,韧性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相关部门须臾不可懈怠。
(摘编自乔妙妙《“十四五”规划为何首次提到韧性城市》,有删改)
材料二:
极端天气事件概率很小,但是一旦发生,带给死难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是百分百难以抹掉的痛。2021年郑州遭遇极端强降雨就是如此。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一场大暴雨,考验一座城市。在这场极端大暴雨面前,海绵城市建设、地下排水系统、地下空间设计,都显得太无力。
“海绵城市”并非万能。完成“海绵城市”目标,并不意味着城市永久不内涝,而是将城市的雨洪安全标准进行了提升,改善了局部的薄弱环节。“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也不是解决这种极端的降雨问题。海绵城市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一定作用,像郑州这么大的洪水,海绵城市是应对不了的。就像一小块海绵,你倒一碗水它可以吸进去,但如果你一次倒一桶水,它就吸收不了。“海绵城市”一般是小洪水起大作用,大洪水起小作用,洪水越大,它的相对作用就越小。
毋庸置疑,这次沉痛教训也说明,在超预计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城市规模已发展为特大、超大级的城市而言,由于人口集中、资源集聚能力强,遭遇重大灾害的时候暴露度更高,损失更大。
实际上,进入汛期,不止郑州,内涝早已成为不少城市的普遍性难题。
除了不断建设海绵城市,构建更完善的排涝系统也是解决内涝的根本举措。雨水管网是当前排涝的主要手段,作用非常大。在老城区,由于以前雨水管网口径比较小,不能在暴雨时充分排水,造成涝灾。老城区管网扩容比较难,浅层地下已有大量建筑桩基和地下车库,所以建设深隧很有必要,而且现在挖隧道工程技术已经成熟,投资也不是很大。
针对洪涝灾害问题,多位专家认为,提高城市的防洪标准是基础。除规划方面要防控在前、减灾在后,还应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例如,通过扩大气象临报的覆盖面,在可能的重大灾害来临前,提前预警,做更宽松更保守的预案;同时加大预演预案工作,让老百姓知道遇到这种极端的情况该怎么办,什么灾难等级首先是保命,什么条件下尽可能保住财产,什么情况下要避免财产损失。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发布的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中提及“韧性城市”。规划要求:“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是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郑州暴雨,让城市文明在天灾面前如此脆弱,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