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江苏省部分学校部编版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docx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3页5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江苏省部分学校部编版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2020-2021年江苏省部分学校
最新期中语文高一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中学、洪泽中学等六校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第六次学情调查(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①叠巘②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③,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①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②巘(yǎn):意为大山上之小山。③高牙:高矗之军旗,高官出行时的仪仗旗帜。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运用铺张手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面貌,钱塘江的壮阔景象,湖山的秀丽风光,都描绘得非常出色,读此能使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B.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 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婉约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D. 据考证此词是柳永在杭州时给时任资政殿学士、知杭州的孙沔的赠作,柳永写作此词意在向他表明自己饱览风景之后即将归隐的心愿。
15.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答案】14. D 15.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3)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表明自己饱览风景之后即将归隐的心愿”理解错误。尾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写出了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其次,“钱塘自古繁华”,写出了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第三,“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出了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第四,“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出了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最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出了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句的“不知愁”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娇憨的情态。
B. 第二句紧承首句,用春日盛妆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
C. 三四句生动地显示了***心理的迅速变化,并说出了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这是平日所积聚的情感的爆发。
D. 开头写***“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抑扬的写法,深刻表现了***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6. “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的“怨悔”之情?请结合诗歌意象的“暗示性”作分析。
【答案】15. C 16.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技巧的能力。
C.“并说出了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错误。从诗中来看,诗歌写***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迅速而突然,生动地显示了***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而是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首先要回顾“杨柳”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意义。“杨柳”在古诗中可以是春之使者,它的萌发意味着春之渐浓;可以是别情的寄托者,“柳”与“留”谐音,从而产生了折柳为别之俗,折取眼前柳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