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部编版高一12月月考(期末模拟)语文试题(word仅含选择题答案).doc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2页3.13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部编版高一12月月考(期末模拟)语文试题(word仅含选择题答案).doc
文档介绍:
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期末模拟)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从哪里来?人类的起源,是人们关心的永恒话题。现代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
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比如,老子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孔子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仁爱态度,表明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吕氏春秋》批判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行为,认为是短视之举;等等。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保护自然的国家管理制度,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从而保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源远流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强调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针对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毁坏森林的现象,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些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善待自然就会获得自然的馈赠,反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获得生存所需;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广泛利用自然,主要靠农耕畜牧稳定地获取自然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科技大规模改造自然,一度存在征服自然的理念,凌驾于自然之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后来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开始修复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新阶段。
今天,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必须携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保护自然环境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几百年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气候变化、酸雨蔓延、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世界各国只有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摘编自《生态兴则文明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才使中华文明绵延不断。
B.人类只要尊重自然规律,就能在同自然的互动中更好地生产、生活和发展。
C.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任何企图改造自然的活动都必将以失败告终。
D.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各国携手才能有效解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对人类起源的认知中引出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的观点。
B.第二段论证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作用,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从人类起源说到当今这个时代,主要沿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展开论述。
D.最后一段立足文明发展,对于今天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行了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是从自然中进化而来的,人类离不开自然,唯有尊重自然,才能获得发展。
B.中国很早就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也因此获益。
C.工业文明给人类的带来了无尽的生态灾难,因此,人类应该尽早放弃工业文明。
D.当今世界,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全球生态文明之路才可能行稳致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8月31日凌晨,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的我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江特大桥,全长2.156公里,具有“水深、桩长、塔高、大跨”的特点,该桥主跨长300米,主跨塔底以上索塔全高120.6米,是昌赣高铁全线3座跨赣江的特大桥之一,以其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
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该桥梁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即首次将索塔钢锚箱结构、锚拉板、箱形钢—混组合梁、新型钢—混结合段构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