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为此,教育惩戒必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不能只惩不教,要一边惩一边教,一边罚一边引导。因此,我们要重视修复性惩戒,反对报应性惩戒。
报应性惩戒的对象是失范行为,它的目的是报复失范行为。报应性惩戒强调罪责相当和依规施罚。在教育中运用报应性惩戒,会导致教育惩戒主体重惩罚,轻教育:只注重按规施罚,不注重引导学生明晰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失范行为,失范行为有何伤害,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弥补自己造成的伤害。
修复性惩戒致力于让做出失范行为者及相关利益者协同一致,修复失范行为造成的伤害。修复性惩戒的对象是失范行为造成的伤害,它的目的是修复伤害。修复性教育惩戒除了问责学生,强调学生担责,还强调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失范行为的危害性,并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修复自己造成的伤害。在这种修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明晰了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责,还明晰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主体,承担起主体的责任;不仅充分感受到了失范行为所造成的伤害,还学会了如何协同各方修复伤害。在这种修复中,教育惩戒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手段,而非教育目的,它不仅在“惩”,也在“教”,而且重在“教”。
要推进修复性惩戒,首先要做到严爱结合。爱和严是个有机体。只有怀有爱,教育惩戒主体才不会忘却教育惩戒的初衷,才不会只惩不教,或者多惩少教。只有怀有严的要求,教育惩戒主体才会高标准要求学生,才不会因为一味地爱护而放纵学生。教育惩戒主体只有既热爱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和受教育者建立起融洽的教育关系,才会帮助学生积极担责,协同各方力量,致力于修复伤害。其次,并用惩戒和表扬。惩戒之后,在学生能够正确反思,并修正行为,降低甚至修复自己造成的伤害之后,应给予适时的表扬。适时的表扬,既表达了教育惩戒主体对其的关爱,实施了正强化,巩固了学生改正后的行为,也传达了教育惩戒主体的引导方向。最后,适时消除惩戒记录。在修复性惩戒中,教育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因此,为了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消除不良记录对学生未来成长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消除学生的惩戒记录。比如中小学生的教育惩戒记录,可以在其高中毕业之后删除;大学生的教育惩戒记录可在学生改正行为一段时间之后,由学生申请撤销。
(摘编自《让教育成为惩戒的底色》)
材料二
惩戒是教育的刹车,教师没有惩戒的权力,就如同让教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对那些缺乏规则意识和边界精神的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度的惩戒,犹如给失控的汽车及时踩上刹车。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初衷,不是让教师利用身份优势和手上的权力对学生进行身体上的惩罚、人格上的矮化和精神上的鞭笞,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伴随着社会变迁,公众对“暴力育人”的观念越来越不理解与认同。在“为了学生好”的目标的遮蔽下,少数教师对学生拳脚相加,这样的“暴力育人”,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身体上的疼痛,还带来了精神上的伤害,甚至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当学****成绩成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时,一些教师难免会变得势利起来。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得到各种优待,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成为“眼中钉”。发生在陕西商丹高新学校的“恶语老师”事件中,涉事教师虽然没有体罚某成绩不好的学生,却对其恶语相向,长期辱骂、孤立该学生,对该学生污名化。教师惩戒权一旦被滥用,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痛苦,是学生的一种不幸。给教师惩戒权戴上“紧箍咒”,避免教师“任性而为”,依然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教师作为除家长之外与学生接触较多、社会互动较频繁的群体,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还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学生建设健康的、丰盈的精神世界的职责。“惩戒是教育的刹车”,对学生们的失范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本质上是为了让他们重回正轨。
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让教师自说自话,教师惩戒权也同样需要规则与边界,需要戴上“紧箍咒”。那种“我想怎样就怎样”“不管你们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想法,显然背离了时代潮流,也不契合新型师生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失范行为更容易被捕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要对职业多一些敬畏,对学生多一些仁爱之心,使用惩戒权要更加审慎。毕竟,频繁刹车、任性刹车,许多时候不是汽车的问题,而是司机的问题。
(摘编自《“惩戒是教育的刹车”教师
惩戒权需要规则与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育本质上能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