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刺客列传
本文是类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本文节选的是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学****本文,应注意节选文字的特点:
1.它约有4 000字,是本册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加上又是文言文,同学们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抓住“荆轲刺秦王”这条主要线索领起全文,从定计(刺杀)到刺杀准备再到送别而后达到高潮,最后写余波——高渐离刺杀秦王,线索分明,层次井然。然后切块阅读,由节到段,再到篇,直到整体把握内容。
2.本文词汇丰富,文言现象较多,务必梳理、积累好。
一、人物名片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权)。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直逼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派荆轲入秦行刺。秦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便私见樊於期,将实情相告,樊於期立即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二、背景资料
公元前228年,秦王派王翦攻赵,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弱小,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既出于个人恩怨(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国对他不好,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更为了解救国家的危难,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以图孤注一掷,延缓燕国的危机。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可惜“刺秦”失败,惹怒了秦王,秦国大举进攻燕国,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文化常识
五音·七声·八音
“五音”也叫“五声”,指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个音级。古代作家在诗文中常用五音与四季、四方、五行、五色、五帝、五味、五情、五脏、五常等组成配合关系,且可以相互替代,现列表如下: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四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四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帝
青帝
赤帝
黄帝
白帝
黑帝
五味
酸
苦
甘
辛(辣)
咸
五情
喜
乐
欲
怒
哀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常
仁
礼
信
义
智
“五音”后来又加上变宫、变徵,合称为“七声”,如荆轲先唱的“变徵”,声调悲凉,抒发了生离死别之际的悲伤之情;后唱的“羽”,声调激愤,抒发了甘心为国牺牲的壮志豪情。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是我国古代乐器制作的主要原料,称之为“八音”。
1.根据要求填写下面表格。
语句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1)吾曩者目摄之
摄
慑
威慑
(2)荆轲嘿而逃去
嘿
默
默默地
(3)右手揕其匈
匈
胸
胸部
(4)复为羽声忼慨
忼
慷
慷慨
(5)图穷而匕首见
见
现
出现
(6)乃引其匕首以秦王
掷
投掷
(7)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庸
佣
被雇用的人
(8)北购于单于
购
媾
讲和
(9)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
捥
腕
手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盖聂论剑 论:这里是“较量”的意思
B.欲批其逆鳞哉 批:触犯
C.跪而蔽席 蔽:同“避”,离开
D.乃造焉 造:拜访
答案 C
解析 蔽:拂拭,掸。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吾曩者目摄之:先前
(2)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品节高尚的义侠
(3)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委托。这里有以性命相托之义
(4)而社稷幸得血食:享受祭祀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
(1)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消除……的借口
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杀死知情的人
(2)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六书之一
(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古义:皇帝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4)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古义:东家,主人 今义:岳父
(5)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
古义: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