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一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落实应用板块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厦门(xià) 落蕊(ruǐ)
处方药(chǔ) 一椽破屋(chuán)
B. 椭圆(tuǒ) 烙印(lào)
煞风景(shā) 骁勇善战(xiáo)
C. 颓废(tuí) 佝偻(lóu)
潭柘寺(tuò) 逸兴遄飞(chuán)
D. 混沌(dùn) 龋齿(qū)
廿四桥(niàn) 改弦更张(xián)
解析:B项,“骁”读xiāo;C项,“柘”读“zhè”;D项,“龋”读qǔ。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姿态 赏玩 即使 不能自已
B.田圆 深沈 严厉 尘沙灰土
C.细腻 清闲 啼唱 黄城人海
D.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涌
解析:B.圆—园,沈—沉;C.黄—皇;D.蓑—衰,涌—永。
答案:A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www.21-cn-jy.com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比喻)21·世纪*教育网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www-2-1-cnjy-com
解析:A、C项均无比喻,D项无对比。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富士康跳楼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地方政府和工会组织,应该密切关注三资企业工人的生存状况,不能漠不关心,甚至与资本家同流合污。【版权所有:21教育】
B.中国西南部的佤族部落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天与地由一棵大树连接,天地间混混沌沌毫无生气……
C.迪拜主要是向欧洲银行借贷,因此,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资金流动出现逆转时,迪拜也不能自已地被卷入这场金融海啸中。
D.随着金融、地产等行业逐渐暴发裁员潮,一叶知秋,未来就业形势难言乐观。
解析:C项,“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这个成语的适用对象是人,用在此语境中不合适。A项,“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B项,“混混沌沌”指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D项,“一叶知秋”指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答案:C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张炜的《你在高原》长达450万字,有公众质疑,这种作品获奖不但加重了茅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而且更加阻碍了公众进入“纯文学”领域。
B.普通指甲油的成分一般由两类组成,一类是固态成分,主要是色素、闪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