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1(人教版)
6 鸿 门 宴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 江 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杜牧的《题乌江亭》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失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已是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杜牧咏史诗,多以重写历史的见识与气势,予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此诗即其中杰出代表。
王安石的《乌江亭》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失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哀”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卮酒(zhī) 刀俎(zǔ) 鲰生(qǔ)
瞋目(chēn)
B.戮力(lù) 杯杓(zhuó) 犒劳(kào)
樊哙(fán)
C.不者(fǒu) 美姬(jī) 崤山(xiáo)
玉玦(quē)
D.彘肩(zhì) 参乘(shènɡ) 侍坐(shì)
目眦(zì)
解析:A项,“鲰”应读“zōu”;B项,“杓”应读“sháo”;C项,“玦”应读“jué”。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毋内诸侯
B.令将军与臣有郤
C.秋毫不敢有所近
D.张良出,要项伯
解析:A项,“内”通“纳”;B项,“郤”通“隙”; D项,“要”
通“邀”。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击沛公于坐
不如因善遇之
B.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曰
长于臣
C.公为我献
若属皆且为所虏
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解析:A项,都是介词,趁机;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介词,被/介词,替;D项,动词,送给/介词,和。
答案:A
4.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B项为被动句,A、C、D三项都是判断句。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刚说过他能处理好自己侵权这件事,现在又矢口否认,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让人实在不解。
B.美国游泳天才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凭着他绝对过人的实力,如探囊取物般地轻松夺得八枚金牌。
C.有些领导干部,在会上侃侃而谈,实际工作中却述而不作,会上讲的事情不能得到落实,这种工作作风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D.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解析:B项,“探囊取物”指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符合语境。A项,“首鼠两端”指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