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一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2.1 王好战,请以战喻(2份打包).zip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1页14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单元导读
这一单元的文章分为七个话题。《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四篇短文讲了为人君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借用形象的事例说明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会缘木求鱼。
《王何必曰利》讲了维持国家要靠什么,需要的是义而不是利,说明了只顾求利的危害,现在以德治国可谓有孟子思想的影响。这一话题分析得细致且通透,明确地告诫为政者一定要掌握好这一原则。
《民为贵》显现了孟子的思想高度,以人为本,国君把人民放在心上,那么百姓就有归宿感,就会竭尽全力地为君王服务,也就成为我们盼望的和谐社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演化为我们今天的立政为民、公平公正民主的精神。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与百姓同忧乐,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这样的政治环境,则会集四方之民如水之归下,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远见,的确精深。
《人和》这一话题谈了内部团结一致的重要性。“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文章运用对偶、排比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使得表意异常酣畅,让人深信不疑。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高屋建瓴,谈了大丈夫与一般人的不同:心存道义,能够经受一切考验,在磨难中成就自我,提升自我。“集义”这一观点更为精深,它是我们现在“终身学****观点的本源。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说了人与非人的不同,这一话题的文章多在反面用墨,明确而警醒,数千年来华夏儿女都在接受着它的警示与监督。
学****本单元的文章,首先要注意把握孟子的思想要义,其次要注意体会孟子文章的雄浑气势,学****其说理善用比喻、行文多铺排的艺术特点,注意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者连线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因主张不见用,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一书。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认为残暴之君是
“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反对“逸居而无教”。把治学和认知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人性修养问题,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还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历史事实。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的主要材料。宋代把它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王好战,请以战喻”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在这一章中孟子为了回答梁惠王的提问,并借机宣扬自己的“王道”,就用战争作喻,讲述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巧妙地解答了梁惠王心中的疑惑,得出了“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
本课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为题,目的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孟子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特别是善用设喻取譬的手法来解释说明道理的技巧。所选的四篇短文,都是这一技巧运用的典型篇章。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胜”“顾”等的意义,能翻译课文。
2.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进而把握孟子“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
3.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1.字音字形
①王好战(hào)      ②弃甲曳兵(yè)
③不可胜食(shēnɡ) ④数罟(cù ɡǔ)
⑤不入洿池(wū) ⑥衣帛(yì bó)
⑦孝悌之义(tì) ⑧然而不王者(wànɡ)
⑨涂有饿莩(piǎo) ⑩谨庠序之教(xiánɡ)
⑪浡然(bó) ⑫餍酒肉(yàn)
⑬良人(jiàn) 施从良人(yí)
⑮墦间(fán) ⑯施施从外来(yí yí)
⑰讪(shàn) ⑱语人曰(yù)
⑲卒然问曰(cù) ⑳天下恶乎定(wū)
苗槁矣(ɡǎo) 沛然(pèi)
嗜杀(shì)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2.通假举要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