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一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2.2 王何必曰利(2份打包).zip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6页10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二、王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一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
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及常见的词语活用现象、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孟子重义轻利、后利而先义的思想。
3.学****和借鉴孟子正反照应对比的说理方法。
1.字音字形
①叟(sǒu)         ②弑(shì)
③宋(kēnɡ) ④钘(xínɡ)
⑤说而罢之(shuì) ⑥然而不王者(wànɡ)
⑦利与善之间也(jiàn) ⑧孳孳为善(zī)
⑨蹠之徒也(zhí)
2.通假举要
愿闻其指:“指”通“旨”,意旨,意向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上下交征利:“交”,相互;“征”,取得
②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投合,契合
③先生之号则不可:指所用的提法
④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⑤孳孳为善者: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⑥欲知舜与蹠之分:差别,区别
⑦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距离,差别
(2)一词多义
①接
②去
(3)词类活用
①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②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使动用法,使……停止
③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意动用法,以……为后
⑤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名词作动词,侍奉
⑥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做王、成王业
⑦孳孳为善者: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4)古今异义
①以罢三军之师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②何以利吾家
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今义:家庭。
③然而不亡者
古义:这样而。
今义:转折连词。
4.重要虚词
①其
②之
③而
④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用来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②先生之志则大矣。
③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2)宾语前置句
①何以利吾国?
②说之将何如?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介宾短语后置句
孟子遇于石丘。
6.名言名句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选文主旨
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