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曳兵/拖拽 数罟/蹴踏 洿池/纨绔
B.鱼鳖/弊端 效仿/发酵 空旷/粗犷
C.河豚/馄饨 狗彘/雉鸡 庠序/搔痒
D.孝悌/兄弟 饿莩/俘虏 皎洁/打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C.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D.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黎民不饥不寒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或百步而后止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河东凶亦然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
《寡人之于国也》中“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然而”是两个词,且根据句意,要补出动词“做到”;“未之有”是否定句,代词宾语“之”前置。该句可翻译为:(做到)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从未有过。“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是条件关系复句,后一分句的关联词是“斯”(那么),故前一分句应补出关联词“只要”。该句可翻译为:(只要)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注意从语境(上下文)中推测句子中词语的含义。如“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中的“走”,从上文可知是饥民逃往楚地,所以要译为“使……逃到(跑到)”。
(2)细揣文意,理解句式。如“此辈迫饥寒为盗”中“迫”后面省略介词“于”,是被动句,要译成“为饥寒所迫”,不能直译。
(3)联系学过的文言词语。如翻译“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可联系“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莫”,译为“没有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