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两首
一、课内双基
1.关于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括号内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比喻)
B.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拟人、顶真)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问)
D.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葬的年代。(排比、拟物)
【答案】 D(拟物→拟人)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雨巷》一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B.《再别康桥》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写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情感温柔细腻,节奏轻缓、徐舒。
C.《再别康桥》全诗表达出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D.“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活泼。
【答案】 D(活泼——静美)
3.对《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第三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的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第四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中,离情缕缕,别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惟其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从以上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答案】 D(“无限的伤感”一语不对,应为“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回答4~6题。
4.下面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第四节中“那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时的美好情景。
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D.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泛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答案】 D(诗第五节写诗人寻梦,找回当年美好生活的印记,回忆当年在康河的无比惬意与快乐。)
5.下面对诗歌写作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