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资料加张老师微信:10784702
第 14 课《背影》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省扬州人。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1931 年留学英国,
次年回国。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8 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
向反动派屈服,拒绝领取“美援”救济粮,该年 12 月病逝于北平。***同志
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
《背影》、《欧游杂记》等。(微信:10784702)
二.写作背景
《背影》是记事散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
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 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
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 20 岁,
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
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字词
1.读音辨析
簌.(sù) 游逛.(ɡuànɡ)
妥贴.(tiē) 踌.躇.(chóu chú)
琐屑.(xiè) 箸.(zhù)
晶莹.(yínɡ) 差使(chāi)
蹒跚(pán shān) 奔丧(bēn sānɡ)
2.词语释义
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文中指职务。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精神不振作。文中指衰颓败落。
1
更多资料加张老师微信:10784702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四、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
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
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
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
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第三部分: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
怀念之情。(微信:10784702)
五、课文分析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
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明确:文中共有四次写了背影,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在回忆中提到背影;
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上月台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时消失
在人海中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抒情时点到的背影。
2.请认真研读第 6 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
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表现出父亲买橘
子的不易;再用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
倾”,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者将这个行动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
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而在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
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影里。
3.第 6 段中,作者两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并两次说忍不住落下泪来,这是
为什么?请你分析作者在此表达的情感。
明确:作者被父亲为自己的付出深深感动,这是一种深切的父子情。
2
更多资料加张老师微信:10784702
4.分析第 6 段可知,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
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 2—5 段呢?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