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材点说
1.余光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是的,同根、同源、同种、同样的文化背景使中华儿女无论面临何种情况都会有“磁石一般的向心力”。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沧桑,那种家国之思永远都不会改变。
【适用话题】 ①思乡 ②爱国 ③汉字文化 ④文字是民族的特征
2.余光中写雨,霏霏凄凄却不觉晦涩,你看那雨,“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这哪里是冷雨,分明是一股精纯细爱的暖流,层层剥蚀去心灵的浮华,袒露出一颗焦灼而火热的爱国惊魂。纵使是“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也散不尽“沾衣欲湿”的杏香,脱不去“骤雨芭蕉”的妩媚,刻在骨子里的永远是对古大陆的孺慕之情。
【适用话题】 ①孺慕之情 ②故园乡情 ③雨中情
二、素材运用
余光中的冷雨,牵动了许多人的思绪。雨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中最灵动最柔媚的字眼,“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古往今来,它承载了太多的望眼欲穿,寄托了太多的悲欢离合。诗人写雨,动容的是那一丝缠绵的羁绊,是那一腔赤子的故园乡情。
余光中说:“过了许多年,我才明白,有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有河流相通的遥远则是一种忧伤。
”雨何尝不是天上的河流呢?它的悱恻柔软,它的飘逸冰冷,拨动着游子心里的五音弦,弹拨着生命中最真挚的情感。季老功成名就之后,也“深深怀念家乡的小月亮”,乡情是游子永恒的共鸣。
人们不论走向何方,总与故乡有着无限的羁绊,总无限感怀身后的那一片热土。是千丝万缕的雨丝相连也好,是天涯共赏的一轮明月也好,都化作一脉乡愁,在悠悠光阴里愈发醇厚。
三、文摘精华
在冷雨里热读余光中
2014年03月26日《太行日报》
岩泉
1993年春,我有幸认识从台湾回乡省亲的彭景华先生。交谈之中,我向彭先生谈及自己对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非常着迷。不想彭景华先生古道热肠,翌年清明回乡扫墓之际他帮我从台湾带来六本余光中先生的诗集:《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紫荆赋》、《余光中诗选》、《敲打乐》。其中《敲打乐》还是余光中先生亲自签名赠送给我的。
岁月匆匆,转眼十余年过去了,每当闲暇之余我就会捧起余先生的诗集拜读。炎热的夏天,能从余先生的诗里读出清凉;隆冬季节也能读出温馨。
读完他的诗集《敲打乐》,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首《当我死时》:“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则,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从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岁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余光中先生以悲壮情怀赤子之心,九曲十八弯之生花妙笔,一咏三叹抒发着思乡之情爱国之恋。使读者深深感到“心中的路比脚下的路漫长,脚下的路比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