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苏轼的意义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 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 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 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 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 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 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 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 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 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 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 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 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 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 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 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 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 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 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 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 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 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 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 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 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 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 正统迂腐气。
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 前者更深刻。
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 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 爱的对象。
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 玄思。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 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 要的先驱作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苏轼文艺成就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比上述几人具有 更大的意义。
苏轼即使能退避政治也无法退避社会,这使他陷于一种要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对整 个人生的厌倦和伤感的境地。
苏轼认为陶潜诗文中所表现的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