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河南省开封市部编版高二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zip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0页6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开封市高二年级期末统一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自东汉王景治河理汴后,汴河水道基本固定。自荥阳引黄河 水,经浚仪、宋州至彭城入泗水,再由泗水汇入淮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禹 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 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自板渚引河通于 淮,汴水偏离旧道,在泗州汇入淮水。“汴水通淮利最多”,唐代文人的运河行旅诗歌在表现 汴河与淮水时,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
自古提及黄河,除了感叹奔腾万里的气势外,多瞩目其水色之浑黄。汴河引黄河水为 源,因此也成为一条浊河。高适从宋州东游谁楚,其《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 兹始。”这里所谓的“浊河”,即汴河。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 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茅城驿是宋州 汴河上的水驿。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浊 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汴水浑浊既是常态,汴水澄清也便 成为一种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華鼓动城根。梁园台馆 关东少,相府旌旗天下尊。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 理汴州的政绩,堪称"浊汴”意象的绝妙反用。
唐人提及淮河时多称“清淮”,“清淮”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文苑英华》记载 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清淮”这一意象被引 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 意象,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
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但淮河在中国具有分水岭 的意义,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诗人 的感叹。如宋之问《初宿淮口》云:“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汴 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 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但与 诗人旅途的主观感受关系更大。李绅《却入泗口》云:“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烟 树寂寥分楚泽,海云明灭满扬州。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闾满眼愁。惆怅路歧真此处,夕阳 西没水东流。”诗歌由汴淮交汇处“洪河一派清淮接”这一地理现象所触发,诗人生发“惆怅 路歧真此处”的感慨。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超越了两者 各自独立时候的内涵指向,重新生发新的意蕴。
除了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