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高中 2022 届高二年级下期第二次月考(2021 年 4 月)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韩启辉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代定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这两座城市是唐代文人仕途理想的重要寄托。文人身处京城时,俯瞰
天下;离开京城后,望京、忆京的复杂心理直接影响其诗文书写。受都城文化影响,初唐行旅诗创作有了新的拓展。
赴京与离京是初唐行旅诗中的独特题材,特别是赴京应试、落第归乡的双向书写呈现出鲜明的诗歌景观错位特征。诗人在赴京与出京途中,既有京城向心力的外在吸引,也有故乡情感支撑的内在动力;既有个人抱负的述怀,也有暂时失意的宽慰。调露元年(679)陈子昂初次出蜀,途经荆门时作《度荆门望楚》, 高唱“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永隆元年(680)暮秋,他在落第归蜀途中思亲,作“孤舟多逸兴,谁共尔为邻”之句,又在寄友人诗中说“莫言长落羽,贫贱一交情”,还有“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之句。骆宾王辞亲赴京,自诫道“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唐高宗永徽六年
(655)前后,骆宾王应试未果,归义乌途中作《望乡夕泛》,既说“归怀剩不安”,又说“喜逐行前至, 忧从望里宽”,正是在动力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他们始终奔走在人生旅途中,而由于身份境遇不同,他们诗歌中的景观书写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汉大赋开始,望京主题成为诗歌常见的情境模式。初唐时期,士人普遍产生“重内轻外”的地域观念,因而诗人在行旅中不乏回望京城的描写,总是望而不见、遥不可及。诗人对于望长安的描写不仅是概括性的宏观书写,诗歌结构、篇章布局也深受都城气象影响,与宫廷诗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初唐诗歌对于京城景观的描写和刻画,多出现在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等长篇古体诗中。徐增《而庵诗话》认为,《帝京篇》“首望出帝居得局;次及星躔山川、城阙离宫;次及诸侯王贵人之邸第,衣冠文物……”,形成了一定的写作结构、抒情模式和技巧。究其原因,初唐这些诗人大都有做宫廷文学侍从的经历,他们在宫廷应制诗创作中往往需要描绘精致优美的景物,练就了刻画景致的艺术技巧,之后又将这些技巧用于行旅诗写作中。
初唐行旅诗中既有来自真实见闻的“望京”,呈现宏观的京城格局和繁华气象,也有源于联想假设的“忆京”,描写京城的微观建筑景观。无论身在何处、何种境遇,京城始终是诗人崇尚、怀恋、反思的关键客体,京城的宫阙宅邸、一草一木都容易勾起诗人的牵挂。行旅诗具有私人化、地域化特性,加之题壁、寄送、使者捎带等传播形式,使诗歌能够广为传布。《旧唐书》记载宋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因此行旅诗往往会考虑人情、利益等因素,具有很强的读者意识。诗人需预设并充分考虑隐含的读者群体,因此其写作有所避讳及侧重,对诗歌功能也有所期待和寄托。“忆京”也因个体诉求差异而有具体分疏,除“忆京”外,很多诗歌也表现出“忆君”“恋君”情结,表达对天子垂恩、礼遇的期待。
行旅诗是个体生命境遇与自然山川相碰撞的产物。京城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和辐射力,成为文人仕途理想与政治想象的重要寄托。因此,行旅诗在初唐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都城文化与诗歌创作的深层互动。
(摘编自余丹《京城内外:初唐文人行旅与诗学表征》) 1.下列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