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专项 材料题.docx


初中 七年级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44页74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专项 材料题.docx
文档介绍:
- 1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专项 材料题
1.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一: 如下图
(1) (微信: bangtifen)据材料一, 指出上述两大工程走向上有何不同。(2 分)
材料二: 长城早在 1987 年就成为中国申报的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之首, 列入世界文化 遗产名录, 而大运河则仍然在为 2014 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造成这种状况, 内因是 因为作为活着的运河,仍然发挥着现实的航运、输水、灌溉等功能,让人们暂时忽略了大运 河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一直没有将其视为文物或文化遗产。外因是,国际上对于像丝绸之 路、大运河这样长距离的线形文化遗址遗迹,以什么样的形式申报,认识还没有统一,故没
有颁发申报许可证。
——王健《大运河与长城: 中国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 (2)据材料二指出大运河未能颁发申遗许可证的原因。(4 分)
材料三: 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在功能上各有侧重,长城主要是防御(但也发展了经
济) ,运河主要是繁荣经济(但也为防御起过重要作用) ,堪称姐妹篇之作。这两项人与自 然的共同杰作,在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上也同样的突出。大运河是天工、人巧交融在一起,难 解难分,这也正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应该结合这 样突出的特点加以发挥。通过我们的深入研究,将能够为大运河的前途和世界遗产保护的理
论与形式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罗哲文《大运河与长城媲美》 (3)据材料三, 指出大运河和长城的主要功能各是什么? (4 分)
(4)你认为应该如何确保大运河申遗成功? (2 分)
2.我国拥有许多世界级文化遗产,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精湛的工艺)
- 2 -
材料一
(1)结合所学, 按照所给示例, 选择材料一中的任两副图片加以说明(不可选择图 3)。
示例: 图 3 的商鞅方升是战国时期秦国至秦朝的标准量器,反映了商鞅变法和秦朝巩固统一 的历史。 (微信: bangtifen)
(智慧的遗存)
材料二
(2)上面图片所反映的重要著作分属四个朝代, 请将相关字母填入下列中国历史沿革示意
图对应的表格中
(惊世的工程)
材料三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 “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 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 河, 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 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 南达太湖流域,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
- 3 -
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
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
(3)根据材料三中文字所描述结合所学, 把下面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补充完整。
①城市名称(三点) :
A 涿郡今( ) B ( )(中心) C 余杭(今杭州)
②四段运河名称(从北向南顺序) :
a 永济渠 b ( ) c 邗沟 d ( )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指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3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周代贵族等级示意图
(1)《周代贵族等级示意图》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请将以下这些带有序号的名 称填入《周代贵族等级示意图》对应的位置。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继承发展) 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统治) 宇内,吞二周而 亡诸侯,履(登上) 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严酷的刑罚) 而鞭笞(奴役) 天下,威振四海。
- 4 -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边境) ,却(退却) 匈奴
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仇) 。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 说一说秦始皇为了巩固“大一统”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3)上述图片反映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治国措施? 你如何看待这项措施?
材料四 自贞观以后, 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 八年、九年, 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
马牛布野, 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 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4)材料中叙述唐太宗时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列举他采取哪些治国措施出现这一局 面?
4.经济问题就是民生问题, 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