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流弊 陈词滥调 毗邻(bǐ) 锱铢必较(zī)
B.噩梦 不即不离 尺牍(dú) 因噎废食(yē)
C.纯粹 幅圆辽阔 坍塌(tān) 咬文嚼字(jiáo)
D.收敛 苍海一粟 混沌(hùn) 得鱼忘筌(qu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命运似乎总是令人难以捉摸:你越怕,越担心,越不敢迈步,厄运越会降临;你越乐观,越积极,越是勇敢面对,好运越会到来。
B.在得知林书豪因伤将缺席剩下的常规赛的消息时,人们不禁想起林书豪本赛季代表尼克斯队打出的一场场令人荡气回肠的比赛。
C.最近,深圳市将“三打”(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专项行动掀起高潮,集中审判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实在大快人心。
D.成功没有捷径可走,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那种认为成功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虽然很多人并不欣赏方舟子不近人情的打假行为,但是我还是比较支持的。卫道士般的严厉苛刻的打假,有利于对造假形成道德压力,进而净化社会风气。
B.前一段时间,襄阳市高三学生张文驰捐献骨髓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首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高中生,也是目前全国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C.我国在第43个“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确定这一主题,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为。
D.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到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296.0%,网民微博使用率平均为48.7%左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别出心裁, , , , , , 。罗丹曾经解释说,他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
①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
②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
③令观赏者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
④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
⑤端庄的正方形基座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
⑥表露出她复杂的内心世界
A.④③②①⑥⑤ B.⑤②①⑥③④ C.④②①⑥⑤③ D.⑤④①⑥②③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苏轼《赤壁赋》中
“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那一天。
B.罗贯中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和孔明的“智绝”。
C.《边城》中,翠翠随祖父进城看赛龙舟,祖父被人拉去喝酒,天晚了还没来接她。二老傩送要翠翠到他家里去等爷爷来找她,翠翠误会了他的好意,出口骂了他,傩送只好连夜亲自送翠翠回家。这件小事搅动了翠翠平静的心。
D.《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主人公的冒险经历非常曲折,游侠行为非常滑稽,折射出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揭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龙年谈龙
韩山元
生肖中的龙,还有作为节庆表演节目的舞龙,仍旧保留在全世界的华人生活圈当中,它是华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而民俗又是十分顽强的文化现象。
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世上根本就不存在龙这种动物。远古的恐龙,跟华人崇敬的龙,舞龙舞狮的龙,外形完全不同。龙是古代华夏民族(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古人对图腾的崇拜与敬仰,就跟现代人对国旗国徽的感情一样。图腾一词源自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标志”或“它的亲属”。上古氏族社会,人们以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部落的标志,从而建立起认同感,加强凝聚力,于是就有了图腾。
在炎黄时代,氏族部落何其多,每个部落的图腾都不同。当各部落要逐渐形成一个华夏民族的时候,用哪一个部落的图腾作为全体共有的图腾都不行,那就需要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新图腾。什么样的新图腾最能让大家心悦诚服呢?最好是将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面跑的动物各取其一部分,组合成一种虚拟的动物,于是,就有龙的出现。两千年前汉代的王符称龙是“九似之物”,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大蛤蜊),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