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9 说“木叶”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秋风 橘(jú)颂
征戍(shù) 万应锭(diàn)
B.得鱼忘筌(quán) 亭皋(ɡāo)
陇(lǒnɡ)首 树干(ɡàn)
C.窸(xī)窣(sū)飘零 寒砧(zhēn)
迢(tiáo)远 漂泊(pō)
D.灼灼(zhuó)其华 潜(qián)在
桅(wéi)杆 招徕(lán)
解析:A项“锭”应读“dìnɡ”,C项“泊”应读“bó”,D项“徕”应读“lái”。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文字洗炼 缘故 一言难尽 辩论
B.落木箫箫 门栓 嘉树清圆 褐绿
C.熟能生巧 浓荫 地老天荒 辨别
D.丰富多彩 绵密 居高临下 传诵
解析:A项“炼”应为“练”,B项“箫”应为“萧”,C项“荫”应为“阴”。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A.启示 钟爱 传颂 B.启发 钟爱 传诵
C.启发 喜爱 传诵 D.启示 喜爱 传颂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传诵”重在诵读;“传颂”重在颂扬。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
B.“木叶”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C.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解析:A项,第一个逗号应改为冒号。B项,“美女篇”应加书名号;C项,括号应移至引号后。
答案:D
5.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
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的结果。
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
解析:“故意不让人察觉”错。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当前学校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B.这个工厂的领导班子走马换将后,工作有了起色。
C.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色彩斑驳的世界。
D.成绩来之不易,是广大群众支持的结果。我们可不能得鱼忘筌,自以为是。
解析:C.与前句“空白”二字相对,这里应为“丰富多彩”。A.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B.走马换将:泛指调换人员。D.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答案:C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B.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C.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所以,言外之意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
D.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诗歌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
解析:A.前后主语不一致。最后一句的主语应是“我们”。B.搭配不当,应把“把”改为“对”。C.不合逻辑。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D
8.填入下文空格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__①__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__②__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