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二语文考点链接4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zip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6页2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考点链接(四)——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组(27分)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解析:C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她本来就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妇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妇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②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①,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以欢娱双亲。②黄牛峡:位于今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首句,诗一发端即显露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悒之气。
B.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着眼于整个时代。
C.第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了诗歌题意。
D.第七、八两句既有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担忧。
解析:D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担忧”不正确,末句句意是“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2)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诗人将因友人离去而顿生的孤寂伤感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白马江畔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充分地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诗人从视觉角度描写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三点即可)
3.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