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姓氏名字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姓的族群出现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高低与财产的多寡。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里说明了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了两者后来的演变和作用。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别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天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因为“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交流,给小孩取名是交流的需要。
古人的名是小时候被长辈呼叫的,成年之后,平辈尤其是晚辈仍直呼其名,便显得不敬,故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所以自周代开始,一般的人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二十加冠时,表示其已***,将要正式参加社交活动,或女子十五及笄当嫁时,就要在有了名之后,再加“字”。
如何呼名称字,古人有一定的规矩,特别是战国以后,成了一种严格的礼制。概言之就是: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平辈之间一般称字,只有很熟悉的朋友才互相称名。不按此道,便被视为无礼。这种礼仪至今仍然保留,尤其在文化人当中。
1.字音字形
(1)不悱不发(fěi) (2)贫而无谄(chǎn)
(3)如切如磋(cuō) (4)闵子骞(mǐn)
(5)举一隅(yú) (6)巧笑倩兮(qiàn)
2.重要词语
(1)有教无类:种类,类别
(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独立,一个人站在那里;趋,小步快走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想求明白而不得;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方位,一般有四方;反,还复,这里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
(5)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
(6)吾与女,弗如也: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