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
1.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上枢密韩太尉书》
2.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鸪天》
3.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潘阆《酒泉子》
4.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称(chèn)其气 见(xiàn)乎其文
汩(ɡǔ)没 召(shào)虎
恣(zì)观 肆无忌惮(dàn)
仓廪(lǐn) 吏(lì)事
赐(cì)归 苑囿(yòu)
2.通假字
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通“现”,表现
②辙生十有九年矣 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3.一词多义
(1)致
(2)发
(3)顾
(4)虽
(5)然
4.词类活用
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
②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名词作动词,向慕
③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 形容词作动词,看尽
5.古今异义
①故决然舍去
古义:离开家乡。
今义:舍弃。
②入则周公、召公
古义:指在朝廷内政方面。
今义: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
③出则方叔、召虎
古义: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
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入”相对。
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
今义:政党、集团。
6.文言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听其议论之宏辩
②观其容貌之秀伟
(2)宾语前置句
而辙也未之见焉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三《黄州快哉亭记》”
2.写作背景
嘉祐二年(1057),苏辙与其兄苏轼试礼部中第,后又参加制科考试,因直言时政得失而得罪当道,故被列为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他嫌位卑官小,辞职不就。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
3.相关知识
“枢密”,即枢密使,与宰相共同负责军国要政。“韩太尉”指韩琦,时任枢密使,因职权相当于汉代的太尉,故称韩太尉。
一、结构图解
内心的品德修养(孟子)
养气
丰富的外在阅历(司马迁)
↓
交游不广 求贤豪长者
阅历 见识有限
缺少经验 见奇闻壮观
↓
求见韩琦:求见之切 求教之忱
↓
表明志向:志向非凡
二、内容研读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明确] 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
2.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明确]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汴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3.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