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丰乐亭记》歌颂了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战乱,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木假山记》表现苏氏父子凛然不屈、岌然不阿的风骨;《越州赵公救灾记》展示了赵抃的品德;《黄州快哉亭记》反映了苏辙的旷达胸怀及牢骚与不平。
《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是写于同一时期的散文名篇,体现了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人生感慨,寄托人生理想,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富于变化,涉笔成趣的特色。《木假山记》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述与议论高度结合,全文一唱三叹,迂回曲折,环环相扣,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是作者“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风格的典型体现。《越州赵公救灾记》以史家笔法,井然有序地记述赵抃救灾的全过程,叙述事件有详有略,笔端含情,人因事见,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品德,展现了曾巩散文“纡徐曲折”的特点。《黄州快哉亭记》紧紧围绕“快哉”二字展开,写景部分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议论部分作正、反推理,作者的赞赏慰勉之情,尽注于字里行间,体现了苏辙文章含蓄温厚、善于“一波三折”的风格。
第1课 *丰乐亭记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
3.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秋声赋》
4.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声赋》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窈(yǎo)然 恃(shì) 商贾(gǔ)
滃(wěng)然 畎(quǎn)亩 刬(chǎn)
涵煦(xù) 滁(chú)
2.通假字
刬削消磨 刬,同“铲”,铲除
3.一词多义
(1)治
(2)始
(3)顾
(4)按
(5)简
(6)幸
(7)而
(8)于是
4.词类活用
①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名词作状语,每天
②圣人出而四海一 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③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词作动词,命名
④以乐生送死 动词作名词,活的,死的
⑤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
⑥始饮滁水而甘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甘甜
5.古今异义
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古义: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古义:静静地。
今义:冷漠的样子。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也,表判断)
②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也,表判断)
③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矣,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状语“于州南百步之近”后置)
②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状语“于清流山下”“于滁东门之外”后置)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状语“于山谷之间”后置)
(3)省略句
因为(之)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朋党论》”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疏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深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滁州西南琅玡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思想。
3.相关知识
(1)文体知识
“杂记”,古代的一种记叙类文体,记人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水等,皆属于“记”的范围。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杂记的功能。因为所记事物具体可感,此类文章中多有记叙周详、描写细致的佳作。
(2)关于丰乐亭的传说:丰乐亭建于丰山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一千米。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说:“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
”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人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人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于是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人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