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模块结业考试试题
语 文(必修4•苏教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除第Ι卷(阅读题)、第II卷(表达题)外,另增设附加题20分。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附加题分数是否计入模块修****学分。
2.第Ⅰ卷1~6页,第Ⅱ卷第7页,附加题第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6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4.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7~18题,附加题)时,须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5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中国,城市人际交往不但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的特色,同时又积淀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
传统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为序列,以父子为经、以兄弟为纬的立体关系网,几乎所有相识的人都可以纳入这架网中,但不同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这架立体网上不同的网结间有着远近亲疏的差别。费孝通称中国社会结构关系特征为“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在“差序格局”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传统社会圈子中,除了“家庭圈”、“亲属圈”,还有邻居、朋友等以地缘为特点的社会圈,形成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圈内人的人情、认同、信任和圈外人的排斥、疏离、不信任等。因此也就有了由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等人际观念。
虽然上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城市人际关系不无影响,但是如今中国城市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已与传统社会不同,因而现代人际关系已产生了质的变化。其质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表层化和多取向。第一,城市人际交往的匿名性和非人情性。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使得城市人口的异质性很强。这种异质性表现为: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造成职业的不同、收入的差异,因而导致了城市贫富的差别。而教育程度的差异及社会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的异质性。正是由于这种人口的集聚和异质性,使得城市人口绝大部分相互之间是陌生的。虽然都市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与人沟通的机会,但人际关系淡漠、趋于表面化、缺少情感色彩。第二,城市人际交往的多取向和多层面。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邻里、街坊等地缘群体关系变得不那么紧密,甚至家庭关系也在弱化。而在传统社会一些必须由这类群体所承担的功能,已被城市的科层化组织所替代。由于城市社会流动性高,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加之城市文化世俗化、平民化,使得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摒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的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复杂,这都使得城市居民的人际交往活动形成多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