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高三语文 第2页(共8页)】
・ 22一09一1010
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影像史学",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首创的概念。他认为,影像史学是以视觉影像和 影片的方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台湾学者周樑楷将海登•怀特的观点引入中国后, 译为“影视史学”,并将影像史学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他认为,凡是视觉影像,静态平面的照相和 图画,立体造型的雕塑、建筑、图像等,从远古的岩画,到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 体,都属于影视史学研究的范畴。复旦大学张广智先后发表《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重现 历史:再谈影视史学/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3篇讨论影视史学的文章,对影视史学展开 系统研究。他指出,“一切视觉影像材料,倘能传达某种历史理念,在我看来,从宽泛的意义上而 言,当是影视史学的题中之义"。姜萌则提出:“影视史学,主要由历史纪录片和历史专题片组成 ……至于充斥荧屏的'历史剧',并不是'影视史学'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丹林《影像史学的新实践》)
材料二:
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 响。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主要还是历史 影像,即历史纪录片和历史照片。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的视觉材料,范围 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 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域。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 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受西方图像研究理论的影响,体现在影像史料整理研究中的 一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向,是史料边界的不断拓展和扩大。它不仅体现在影像本身对于传统史料 边界的拓展和扩大,在影像领域内部,其边界也不断延伸,而不同发展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 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
【高三语文 第1页(共8页)】 ・22-09-101C・ 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但也存在不少冋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 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 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抜乏学术目的,为 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 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凸显的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