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文 2021;1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 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 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 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 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 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 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 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杷一个 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 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寻 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 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 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 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 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 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 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 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您古人的生活, 体验古人的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的心理丈化姑构去理解古人。当然, 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 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 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 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 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 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